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顾晓鸣:从“大学究竟是什么”谈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6:08 科学时报

  顾晓鸣

  我们在寻求“创意”的时候,总会一窝蜂地唱流行曲,遍布全国各城市的“老厂房”“老仓库”的“创意园区”就是最显眼的地标,而这些时尚的做法,又往往是几十年以前西方昔日的时尚。(英国人上世纪80年代搞出的花样,我在那时出版的《现代人寻找丢失的草帽》等书中已有提及)没想到,本身以“创意”为生命线的大学,也不由自主地落入了这一
怪圈。近年来风行一时的“通识”教育便是适例。

  讲起“通识”教育,不少学校言必称哈佛,大家不约而同以哈佛为通识的样板,仿佛只要把哈佛的课程和用书弄过来,便是通识了。没想到,今日的美国及其教育界已经在反思哈佛,我前已在第一时间说到《时代》上的反思哈佛的文章。最近我一直在全国各地与企业家分享和探讨,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具有本土创造性因而在世界上排名很前的EMBA,深深感觉到大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严重脱节。如今美国人也说话了,根据他们的统计,财富500强的成功大企业中,只有10%来自于常青藤学校,哈佛即其中之一。中国的大学要变成一流,必须坚决克服邯郸学步活在哈佛阴影下的状态。今日中国教学如何改革,大学如何办,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通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只是教学技术和方式,而实际上是“大学”根本所在的大问题。

  “大学”究竟是什么?今日引用得最多的是“大学不是大楼是大师”,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从浅层次说,大学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教学机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的一种最佳结合,才是“大学的真谛”:“大学”本质上是一种“大家一起学”,一种知识的矩阵和母体(Matrix),不同知识载体(既体现为老师也体现为学生,也体现为各个岗位的人士、甚至电脑等知识贮存和处理的机器)和各种由人和机器组成的网络,以及在此中的各种“活体”(Wetware,人的活动和实践)。犹如《黑客帝国》科幻电影所揭示的,这种Matrix状态会产生超越个人和个别设备的“智慧”和“能力”。大学绝不是由若干大师决定的,更不能陷入“精英”膜拜的陈旧俗套,大学是一种通过“知识矩阵”的构建、再造和成长,使人才到此发挥淋漓尽致,莘莘学子的潜力获得最大的激发,两者在互动和互灵中共同成长的建制。作为大学的本性的平等精神,不但体现为大师和“小”学生之间人格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而体现为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弟子不必不如师”,“三人行必有吾师”,“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中外先哲的洞见在现代大学中得以实现。同样,不同专业是人类知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通和互补,构成了“大学”之“大”。

  因而“大学”往深层次说就是“通识”的问题,就中国知识传统而言,“大学”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在我们办大学时却常常熟视无睹了。却不料,今日世界的前沿管理理论和知识心理学,已在更高的层次上认同和发掘了中国“大学”理念的当代方法论意义。任何知识都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早已成了教育学的世界共识:学生不正心诚意修身,有再大的师也无济于事;如果大师有了大学给的“本钱”,以至于可以不给本科生上课,那与“大”“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所以说,“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学生“学会”过程的引导和得以“学会”的心智构造的建造;通俗地讲,是一个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有人以“柔性教育”加以概括),而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已揭示,这种认知结构和能力的构建和获得,本质上与其人格和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互为因果,离开“正心诚意修身”,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如今,在“通识”教育的推广过程中,片面追求课程数量和杂多的超市化倾向已十分明显,学生每学期修科在10~14种甚至更多,学生疲于奔命,虽有一定指导和对“核心课程”的规定,但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学基本理论和进行研究方法的严格训练,有的学生往往拣最容易得学分的课目修。各专业特有的“本事”有可能被洋洋洒洒的“知识”遮蔽,学生们的“学力”和“智力”未能得到激活和发挥。

  其实,我国高校一直有自己“通识”的传统,我1962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一年级就由周谷城、谭其骧等先生身体力行,以“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工具)严格要求我们,精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及各种人文社科学术名著,两门通史满满当当,条分缕析4学期,英文则由董亚芬老师那样极为认真负责的老师教授。今日的自学能力和人生追求,可说皆是那段时间打好基础的。1989年我出版了《追求通观》个人论文集,实际上也是对“三基”教学的一种回应,至今仍深切感到复旦当时杨西光、王零等各位领导所倡导的教学氛围和社团活动环境,对复旦人在以后一段反知识反文化的历史时期幸存下来、并有进展所起的根本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再来说“通识”,一定不要太哈“哈佛”,既要学他国之长,更要认真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毛泽东,包括蔡元培及其代表的民国时期,在这方面的实践,珍视自己的通识教学的传统,尤其要在“大学”理念高度,把“通识”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这件事极为深奥和硕大,不是这样一篇小文能讲清的,权当提出一个问题,留待以后逐点与大家一起商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