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博客宽频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新闻搜索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2006北京国际科教影视展散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8:56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施雨岑 潘晓凌

  夜深人静,一只蟾蜍四肢并用,忙不迭地挠着自己的头部和后背,它已经无暇顾及对准自己的摄像机了,渐渐地,一层布满黑点的蟾衣从身上脱落下来……蟾蜍,俗称癞蛤蟆的毒就存储在那些让人讨厌的黑点里,而这正是中药材中用于消炎止痛的一味良药。

  《越丑越值钱》,2006北京国际科教影视展中国农业影视中心送展影片,一个“蝉口夺衣”的故事。展映中,B组评审组组长、澳大利亚评委艾莉森·利女士(AlisonLeigh)情不自禁地为这部“有趣的影片”鼓掌—这是在她评审观看的众多影片中惟一的一次:“中国竟能做出这样可爱的节目!我强烈地想知道他(养蟾蜍的主人公)是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我也学习了科学知识。看到癞蛤蟆把自己的皮扒下来吃掉,噢,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兴奋。”

  12月8日晚,为期4天的2006(第四届)北京国际科教影视展闭幕。此次影展共收到15个国家的133部作品,其中66部进入展映和评奖阶段。9个国家的12位评委选出了23部获奖影片。其中《越丑越值钱》获得“杂志类”铜奖。此外,中国影片《水的张力》获得教育与青少类银奖,《武士》、《古宅玄机》获探索类银奖和铜奖,《青藏铁路》与美国影片《这具木乃伊是国王吗》一道获得评委特别奖。

  澳大利亚的《通往诺贝尔奖的成功之路》、奥地利的《自然技术》、法国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意大利的《蓝色河流的掠夺者》、澳大利亚的《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机会》,以及荷兰的《百分百证据》分别获得科普类、杂志类、探索类、自然与环境类、生命科学与医学类和教育与青少类金奖。

  “从获奖的比例上看,中国的科教片进步很大。”此次影视展发起人、中国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评委赵致真说,“中国选送的作品今年有12部通过初评,最终5部获奖。而第一届时,中国只勉强得了一个银奖。”

  此次影展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来自本届最高奖获奖影片——英国BBC制作的《替代疗法:针灸》。据悉,关于这部影片能否获奖,评委们从12月7日的白天一直争论到深夜,最后以7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1票缺席通过了得奖提议。

  “反对和赞成的声音都十分强烈。”赵致真回忆说,“这部片子在英国播出时,就引起了巨大争议,《泰晤士报》曾撰文,认为BBC选择这个题材旨在吸引眼球。评委们甚至临时从网上搜集资料来证明各自的观点。”

  影片表现中国某医院中,一例心脏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一个年轻女子的胸腔,她没有打麻药,神志清醒,心脏在跳,眼睛和头都可以动,脸上没有痛苦的表情,整个手术过程完全靠扎在脚上的两根银针镇痛。这让目睹了手术全过程的英国BBC女记者凯西深感不可思议。女患者在第二天就可以起身吃饭,还接受了采访,刀口的缝合处从衣领口清晰可见。凯西请来3位权威的研究疼痛的专家对志愿者做实验,脑电波数据让英国皇家医学院专家得出结论:针灸真的可以让大脑控制疼痛的部位变得麻木。

  “是的,他们只做了一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非常充分、有说服力,而且探讨的问题仅限于针灸的麻醉功能。”荷兰评委罗布·温(RobVan)显然是7票赞成者之一。德国评委曼佛莱德·普茨附和了这一点,他认为这部影片“已经用了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论点。”

  反对者包括澳大利亚评委艾莉森·利,以及英国评委、英国第4频道历史科学栏目副主编大卫·格劳尔。他们认为“这个话题充满争议”,本着评审结果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事后他们拒绝向记者提供自己的评审意见。

  中国评委赵致真表示:“科教片有一条需要坚守的底线,那就是传递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他认为《替代疗法:针灸》保持了这一底线。

  “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是本届不少科教片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女孩子的眼睫毛为什么总比男孩子长?”女儿祖的问题,常常让保罗·路易斯措手不及。这位加拿大探索频道总裁、本届影展评委会主席觉得,这些稀松平常“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蕴含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科学道理”。而公众的科学兴趣正是从这些简单的问题开始的。

  获得杂志类铜奖的德国《伽利略》栏目制片人金瑞加尔女士告诉记者:“一个科学节目要想每日播出几乎是不可能的,哪里找那么多选题?”但是他们做到了。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

  这个靠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生存的电视台,《伽利略》的节目时间从开始的半小时经过努力加长到了一小时,每期讨论3个主题。现在,他们拥有200万14岁到28岁的年轻观众,90%的节目靠自己制作。每天早上,35个制片人聚集在办公室里,讨论身边有意思的选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斑马线为什么夜晚会发光?”这些后来被证明很优秀的选题正是这样诞生的。好选题的另一个来源是网上观众信箱。金瑞加尔认为,“收集观众的提问,可以了解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加上“从煤矿工人到大学教授都能明白”的语言,使得《伽利略》能够在与各类节目的收视率大战中保持不败。当画面上出现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一边戏水一边问:“为什么游完泳之后总会饿?”相信大多数观众都舍不得换台。

  “让观众不换台”是科教片制作者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荷兰《百分百证据》(100%Proof)节目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9岁的荷兰男孩Keanu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招数“折磨”他麾下的乐队。他一脸坏笑看着对方:“你能把这个酒杯里的纸团挪到那个杯子里去吗?哎,不准用手哦,做不到,罚一块钱。”Keanu最终得到了一块钱。他得意洋洋地向酒杯里轻吹一口气,纸团便跨过杯沿,稳稳落在了另一个杯中。“这是空气压力的作用。”他耸耸肩,“空气无处不在。”他开始煞有介事地指挥演奏。突然,一个响屁让他的表情从陶醉变成了尴尬——空气有时也会惹麻烦。

  这部影片在本届影展上获得了教育与青少类金奖。男孩Keanu的恶作剧让观众笑声不断,并从中了解了伯努利(Beinoulli)定理:空气静止时,压力较大,运动时,压力减小。

  这个专门由孩子们出演的科学系列节目在荷兰颇受欢迎,每集15分钟。科学、笑话、音乐,以及生动自然的表演,形成了这个节目的特点。片子中展现的所有实验都是用极其简单的材料做成的,孩子们在家里也可以效仿。

  几乎所有成功的科教影片都印证了一个事实:有益且有趣。“怎样寓教于乐,是所有科技制片人的噩梦。”胖胖的英国评委大卫·格劳尔(DavidGlover)说这句话时,一脸痛苦的表情,尽管有些夸张,却道出了科技影视人共同的苦衷。

  除了轻松有趣,让观众感觉到影片传递的信息与自己息息相关,是科技类节目留住观众不换台的一个法宝。在观看加拿大探索频道选送的50分钟《直面海啸》时,记者心甘情愿克制了上洗手间的冲动。

  尽管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银幕上排山倒海的巨浪,火柴盒一样不堪一击的房屋,惊慌失措表情无助的游客……仍然把观众带进了当时的那场大灾难中。画外音—它可能10分钟之后就发生在你头上,你想活下来吗?让我们来寻找答案。成功的科教片制作人似乎总是知道观众什么时候会产生换台的念头,并掐准在这之前吊一下你的胃口。难怪英国评委大卫·格劳尔会用“噩梦”来形容“寓教于乐”的难度。

  中国五洲传播中心送展的国际合拍片《青藏铁路》是本届参赛的中国影片中一大看点。该片以摄制组“为这部作品所付出的坚韧劳动”获得了本届“评委特别奖”。

  意大利评委亚历山德罗·格里芬说:“画面做得非常漂亮,我想用中国特有的油画来形容……只有中国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画面,那高原太美了。”

  英国评委大卫·格劳尔委婉地给出了他的见解:“中国纪录片的风格像坐在直升机上俯瞰大地,我们获得的是全局的印象—中国人民很伟大,什么困难都能战胜。这个角度很好,但如果是我来拍,或许我会从一个工人的笑脸开始。”

  获得探索类金奖的法国纪录片《人类最早的祖先》从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大卫·格劳尔的想法——从一个具体的人开始,尽管那是一个头盖骨:非洲沙漠,风卷黄沙,像揭开女人的面纱一般,黑色的头骨化石逐渐显露出来。略微沙哑的男中音响起,带着困惑和疲倦:“我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太久了,被黄沙掩埋了700万年,我已经忘记了我的样子,我的生活。”在乍得湖北部,当镜头对准了法国科考队的大胡子考古学家时,这个声音重又响起:“是这个男人发现了我,他重塑了我的脸,我的身体,又把我带回这里——我出生的地方。我看到了过去生活的片断,在那里,有我的妻儿,我的家。我生活在距今70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是你们所能发现的最早的祖先——我的名字叫图迈(Toumai)。”不知为什么,这个遥远的祖先会让你觉得活生生就在身边,影片中,图迈被带到了现代化的都市,他认为考古学家为他设计的“新发型还不错”,并抱怨自己的存放装置“过于简陋”。

  香港评委沈宁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一些科教片宣传色彩太浓重。这和中国的纪录片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商业市场有关。中国的片子在学会讲故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被国际科教片同行称为“中国龙奖”的北京国际科教影视展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其间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科教电影电视节目、一流的制作公司和一流的国际评委,赵致真感叹:“我看过很多著名的制片人和制作公司,在自己的简历里写着——某年某月,获得美国艾美奖;某年某月,获得中国龙奖。”国际同行的肯定让这位致力于中国科教片发展的推进者颇感欣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