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自称兴趣在科普文史 反伪与留学有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09:37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
![]() 方舟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调查导入 “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慢慢地品尝她的微笑/再也没有人会来了/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她已消失/最后她的微笑也消失了/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她不再相信眼泪/他不再相信奇迹/她只是一滴眼泪/他自己就是奇迹/有一位骄傲的少年/坐在角落里/再也没有人会来了。”1988年写下这首诗的“骄傲少年”叫方是民,中国科技大学荒 近年来,方舟子通过新语丝网站揭露的学术腐败事件已经有500多例,数次引发风波、成为被告。2006年,随着“刘子华事件”、“中医风波”,投射到外界的“方舟子”已成为一个显眼的符号。 写诗的方舟子、打假的方舟子、向往当“自由人”的方舟子、处于“风口浪尖”的方舟子……他们有什么不同?昨(5)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方舟子表态,“更愿意有更多的时间写科普和文史文章,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即使这样,他还是没有一点“撤退”的意思。 关于打假 反“伪”者在中国太少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提问背景: 方舟子,1967年生。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反伪”与留学经历有关 记者:以您的学历背景,似乎更应该致力于专业研究,是怎么走上“反伪科学”道路的? 方舟子:反伪科学一直是我的写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在1998年之前还在做专业研究的时候,就已写过不少反伪科学的科普文章,当时主要是针对在留美中国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伪科学“科学神创论”。1998年我出国8年后首次回国,发现国内伪科学也非常盛行,于是决定花更多的精力,针对国内的现状从事反伪科学工作。专业研究需要有人搞,反伪科学也需要有人做,从事后一工作的人在中国非常少,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记者:现在回想,走上“反伪道路”是偶然,还是性格导致的必然?与您的留学经历有没有关系? 方舟子:算是性格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吧。与我的留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在留学期间才完成了科学训练,真正掌握了科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因为了解国外的情况,所以容易识破那些利用国内外信息不对称而回国招摇撞骗的海归。 要付的诉讼费不低 记者:2006年11月,何祚庥院士等人筹组科技打假基金,首日最高一笔捐款上万元。“基金筹备组表示,方是民(方舟子)先生及其领导的新语丝网站是国内科技打假的主力军之一,因此目前是主要受资助方。”对此您是否感到欣慰?能谈谈感受吗? 方舟子:目前我因为打击学术造假、伪科学而遭遇了多起恶意诉讼,为此需要付出的诉讼费用不低,有人原意资助我,我当然是很高兴的。如果以后收到的捐款比较多,我希望不要只是资助我一个人,也不要限于资助应付恶意诉讼,也可以资助其他学术打假活动和科普工作。例如,如果有足够多的经费,可以考虑办一本科普期刊,让新语丝网站上的一些科普文章变成纸质。 关于效果 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得到很多朋友和敌人 提问背景2000年,方舟子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至此开始,掀起了上百起科学界、教育界的打假浪潮,而他也因此涉及了多起风波和诉讼。 大部分案例不了了之 记者:以一人之力,挑战“权威”、“名牌”,您怎么让公众逐渐相信您?这个过程艰难吗? 方舟子:靠的是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我的批评往往是不留情面的,但是也都是有根有据的,并不是恶搞、谩骂。对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迷信,即使摆出事实根据,也很难被接受,在中医问题上就是如此。 记者:“打假”至今,您觉得就社会影响而言,成效如何?是否让您感到满足? 方舟子:成效还是有一些的,主要是引起了全社会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关注,对学术造假者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并教育、影响了很多学生。但是,我们揭露出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最后不了了之,这是让人很不满意的。 很少理睬网上的谩骂 记者:感觉您一直是“尖锐”的,随时“战斗”的状态,那么您对于网上的批评,包括一些“脏话谩骂”,您的态度是什么?是否也会阅读或者有所反省? 方舟子:别人针对我的文章所做的具体批评,如果有道理,我会马上接受、更正,在新语丝上有时能见到我发出的更正说明。对那些自以为比我更高尚,要来教训我如何为人处世的,我历来不予理睬。对网上的谩骂,我有时也会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看,但很少去理睬,对此我的态度向来是:骂人骂不好,骂的人比被骂的难看。 有事实依据才做评价 记者:2003年,一份杂志连续三期刊登署名“野鹤”的文章———《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正是因为这3篇文章,您第一次走上了法庭,“假洋鬼子”、“火中取栗的造反派英雄”、“洋奴气十足”、“纠缠扭曲的无赖相”……您和律师认为文章中用的这些字眼侵犯了名誉权。同样,当您在自己文章中用一些尖锐的词语,诸如“捏造事实、欺世盗名”的“江湖术士”和“骗子”等,有没有考虑到可能也会侵犯了某人的“名誉权”? 方舟子:不能因为使用了贬义词、做出了负面评价就说是侵犯了名誉权,而要看这些评价是否有事实依据。就像我爱引用的鲁迅名言所说的:说良家妇女是婊子,是骂,说婊子是婊子,则不是骂。野鹤对我进行的连篇累牍的攻击,都没有事实依据,是造谣和诛心之论,当然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而我如果说某人“捏造事实、欺世盗名”、“江湖术士”、“骗子”,则一定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在论证了他的确是在骗人之后才下的评价。 记者:从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开始,至今已经6个年头,如果总结“得失”,您得到什么,失去些什么? 方舟子: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敌人,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使得我一直想写的一些文章、著作一直没能动笔。我更愿意有更多的时间写科普和文史文章,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