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刀尖上的游戏:阿波罗登月事故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 06:31 《航天员》

  文/李黎峰

  在美国和前苏联争夺太空霸主地位的过程中,双方为了抢占先机,不断缩短航天计划的科研时间,原本处于首位的航天员安全要素被迅速排挤到政治利益的后面,因此,航天的安全隐患一直让航天员提心吊胆,即使是举美国全国之力打造的堪称经典的阿波罗登月工程也不例外。

  阿波罗1号指令舱犹如燃料库,航天员命殒发射台

  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的第34号发射台的纪念墙匾上写着:通往星空之路困难丛生。这是为1967年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的失火事故而撰。

  1967年1月27日,由航天员格里森、怀特和查菲组成的阿波罗1号飞船机组在34号发射台进行试验。当模拟倒计时还有10分钟之时,飞船突然起火,3名航天员被困在离地面600米高的发射台上的飞船火球里,周围浓烟滚滚,营救小组用了十几分钟才取下了飞船舱门。当他们进入指令舱时发现,3名航天员都已被活活烤成了焦碳,犹如一场惨烈的出征登月祭祀仪式。

  飞船事故给踌躇满志的阿波罗计划浇了一盆凉水,为了拯救阿波罗计划,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首先发现航天员训练用的模拟舱并没有精确地模拟太空舱。为了追求速度,太空舱的设计和模拟器的设计不是同步进行的,模拟器跟不上太空舱的发展速度。

  其次,阿波罗1号舱内的纯氧环境,使舱内的压力比正常空气下的大气压力多了很多。在这种大气环境下,只要有一点小火苗就可以点燃正常条件下的非可燃物。同时,由于是在地面上,火焰在蔓延时,加热了的空气又将新的氧气不断地补充进来,代替了二氧化碳,使火焰持续燃烧。

  而太空飞船舱门的不合理设计,彻底堵死了3位航天员的求生之门。舱门设计成从里面打开,但由于内部燃烧使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下从里面根本无法打开舱门。拆舱门所耗费的时间里,舱内已经成为火海。

  阿波罗1号事件之后,阿波罗飞船作了改进,发射时采用1/3大气压的60%氧和40%氮的混合气,入轨后仍用100%氧气。但这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因为要采用同时控制两种气体的压强和比率的设备,仅此登月舱就增加了一吨的重量。

  阿波罗13号登月,演变为一次险象环生的自救航程

  阿波罗11号与12号成功登月后,阿波罗13号奉命载人再次登月,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次登月竟然成为美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大事故。

  1970年4月13日晚9时17分,阿波罗13号载着罗威尔、史威格和海斯3位航天员飞行离地球已达30万千米。就在这时,飞船一个液氧箱发生爆炸。爆炸引发一系列危险:燃料即将耗尽,电池组不能正常供电,飞船不能按正常轨道飞行,舱内温度和压力下降,不要说无法登月,就是航天员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最后,航天员根据地面指令,从指令舱爬到登月舱内。利用登月舱

发动机将飞船推到一条自由返回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月球引力可将飞过的飞船拉回来,使之飞向地球。

  4月17日,阿波罗13号接近地球。威罗尔在登月舱里启动4台姿态控制

火箭校正轨道。史威格操纵指令舱,将服务舱分离。然后他们都回到指令舱,下午12时07分,阿波罗13号的指令舱安全降落在太平洋海域里。

  事后调查发现,造成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液氧箱内的两个很小的恒温器开关未按更改要求更换。所以加热器一开动立即将恒温开关烧毁。由于恒温器失去了恒温的作用,在泄氧的8小时时间里,加热器也整整工作了8小时,使液氧箱的温度上升到数百度,严重破坏了附近电器线路的绝缘性。为液氧箱爆炸的埋下重大隐患。

  虽然航天员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依靠正确指挥和熟练操纵,依靠人的智慧和勇气,终于化险为夷。美国民众也一再津津乐道于这次航程,将其称为一次失败的成功。但是,一次雄心勃勃的登月之旅,变成一次死里逃生的自救航程,这种险象环生的登月以及未知的潜在航天细节中的危险带给航天员的心理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在和前苏联的航天竞赛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劣势,一心想在登月方面挽回脸面和尊严,所以仓促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在1967年出现阿波罗飞船1号事故后,中间无多大停留和思考,随即在1969年匆匆登月,首次登月成功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接连进行了阿波罗12号、阿波罗13号登月,如此心急频繁的行动,事故隐患容易滋生,致使登月活动就如同刀尖上的游戏,将航天员的生命揉搓得柔弱不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