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生命世界》:幸福漫游指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 05:44 《生命世界》

  □撰文/祁红屯绿 姬十三

  幸福是什么?你不问我的时候还好;当你问我的时候,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哲学家们说幸福是生活的本质意义。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在生活中追寻幸福的意义,这种感觉就像爱丽丝落入了她的兔子洞,一不小心就会迷路。所以,进入寻找幸福的旅程之前,不妨先参考一下写在洞口的漫游指南。

  “没什么!”蜗牛爸爸说,“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不,”蜗牛妈妈说,“我真想去庄园,让人家烹烧一番,搁在银盘子上。我们的先人都是这样的。”

  ——安徒生《幸福的家庭》

  如果幸福是可测的,那么我希望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同时测一下蜗牛爸爸和蜗牛妈妈的幸福指数,最好可以做成一个柱状图表什么的填充上不同的颜色一目了然好作比较。

  这很有趣。住在同一个地方拥有同一种生活,但是很明显蜗牛爸爸的感觉是幸福的,而蜗牛妈妈的感觉要差那么一点点。而且她想获得幸福的方式真的令人耳目一新。

  唔,毋庸置疑。幸福首先是一种感觉。无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多么的千差万别,但是当个人对幸福的期待满足的那一瞬间,幸福的感觉总是千真万确的。

  那么幸福的感觉是什么呢?它又从何而来?

  幸福的帕帕兹环路(小标题)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总是力图证明这样一种关联:任何情绪都从一种刺激-反应的模式中产生出来的。幸福感也不例外。当令人愉悦的刺激物产生的时候,首先被惊动的是大脑中的海马体,海马被刺激了之后,冲动通过胼胝体下的白色纤维,接力到下丘脑的乳头体。从下丘脑到丘脑前核,回到大脑的扣带回,再回到海马和杏仁核,完成了一个环路。这就是著名的帕帕兹环路(1937年,J.W.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包括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机构,即帕帕兹环路)。

  帕帕兹环路的主要结构是处于前脑底部的边缘系统,它的主要部分重叠在下丘脑之上,调节着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从下丘脑出发,一路下行,直到脊髓,在这种复杂的接力过程中,刺激变成情绪,影响我们全身的活动。

  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而帕帕兹环路就是最先起作用的那个环节。在帕帕兹环路之中和它的周围,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邻近部位存在着“快乐”或者“痛苦”的中枢,当“快乐”的中枢被刺激了,帕帕兹环路这个第一环节给予情绪色彩的确认,打上一个烙印后提交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开始抑制下丘脑,下丘脑的植物神经待命并开始奔跑,最后脊髓得到指令,各种内部器官活跃起来,针对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分泌物给予反馈,幸福的感觉传遍全身,包括你这一秒的思维方式和反应。幸福啊,你打开窗子看着早上红彤彤的太阳,捧着一杯热茶傻乎乎地笑起来——真不知道你的帕帕兹环路对你做了些什么!

  这种反应看上去很复杂——我们的大脑一向都这么复杂。不过我们不用管它。我们现在只关心幸福这种积极的情绪如何产生。如果说帕帕兹环路的运作过程是这样客观并且可研究的,那么Bug(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每个人感受到的幸福如此不同,就像蜗牛爸爸和蜗牛妈妈,它们很难遇到相去甚远的刺激,为什么他们的感受会如此的不同呢?

  回到我们的帕帕兹环路上,那个边缘系统究竟基于什么给出了它的情绪色彩的确认的呢?哦,这倒是一个问题。

  幸福的化学方程式(小标题)

  牛说,它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们可爱的帕帕兹环路也是这样一个变废为宝,处处给人惊喜的“反应机器”,它受到刺激,产生分泌物,就是这些化合物令大脑产生欣快感、愉悦感、满足感。生理学家习惯把幸福看作一场生生不息的化学反应。尽管幸福方程式的细则我们尚不清楚,但是当幸福的潮汐掀起高潮的时候,它总是会牵引这样的两端,左端总是大千世界的种种物事,右端就是泛滥于大脑内部的各种神秘莫测的情绪药水了。

  爱情是最让人容易有幸福感的事儿。当有一个人让你“感觉对路”、并一下子“触电”,那他一定是让你释放了强烈的多巴胺。人类学家费希尔长期致力于研究情欲、浪漫等情绪如何发生的生化路径,她时常用脑成像仪去“看”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曾招募了一些正处于热恋期的志愿者,费希尔惊奇得发现,当他们看到自己恋人的照片时,大脑中与奖赏和愉快相关的部位闪闪发亮,而这个部位正是多巴胺密集的地方。多巴胺会产生强烈的能量,让人兴奋、精力旺盛,这就是为什么你处于热恋期的时候,可以因为思念一个人辗转反复,彻夜不眠,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乐意冒险。

  当爱情的浪漫激情期退去,高涨的多巴胺也随之而去,感情不再疯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感情的幸福期宣告终结。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可以将初始的激情转为另一种相对平静,相互依恋式的幸福。催产素是另一种幸福药水,它可以催生出母婴相互依恋的相互联系,打造出温暖关怀的幸福情感。婴儿对乳头的刺激和乳液分泌的过程都可以促进这种物质的分泌,这令母子之间产生幸福和谐宁静的感情。而这种化学物质同样被发现它对平稳温暖的情感关系同样作用很大。

  科学家们相信,在长期保持良好伴侣关系的人身上,男女双方的催产素都很充足。而那些没能发展起长期关系的,或那些一旦激情燃尽就分崩离析的恋情中,男女双方可能该归咎于他们没有找到一种刺激催产素产生并维持一定含量的正确方法。

  费希尔说,你可以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产生催产素,来帮助自己的恋情维持下去。比如按摩、做爱,这些事情能够诱发催产素,并让你觉得和配偶更加亲近、依恋。

  如果幸福只是一道化学方程式,那么我们有理由去找到合适的化学物,来填充方程式的两端,如果幸福不再平衡,也许,我们可以做些努力让幸福感流动起来,加速起来,把幸福插上电源,我们可以做到。

  寻找让幸福开始的一端(小标题)

  猪和苏格拉底哪个更幸福?

  一号选手苏格拉底先生倚着一堆发黄的几乎跟他等高的书册,摆了一个忧郁的造型,但是后面有无数的“苏丝”举着标语牌表示支持,场面那是相当的激烈;二号选手猪先生笑得很灿烂,支持者也不少,但是气势上却远没有那么火爆……

  现在投票权在你的手上,你选谁?

  进化论能不能用来解释情绪?答案是肯定的。情绪也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这样来解释情绪色彩的固定。当持续的好的结果发生的时候,那么那种刺激被标志为令人愉悦的,相反,则是厌恶。这种对应关系一旦确立了之后,当刺激物出现了之后,哪怕最后对应结果并不真的出现,情绪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这也是选择。

  当我们的生活场景从自然环境迁移到社会环境,我们的丛林开始变得不那么和野外觅食的活动有关,而是处在另外的一种网络和链条之中,那就是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幸福的定义开始越来越和自我期待—自我实现之间的张力有关,怎样的自我期待才能够更好地被社会认可,从而使得自我实现最大程度地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幸福,在不断地尝试和自我突破中继续着达尔文的伟大理论。

  幸福感可以是直接的,但是幸福感并不总是直接的。事实上,幸福的状态需要某种定义的支撑,无数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热衷于给幸福划分等级或是序列。饥餐渴饮无疑是幸福的,但是这种幸福的刺激已经进化的需要某种极限环境来烘托,比如,为期一周的撒哈拉沙漠极限之旅,回来之后,你会因为简单的饮食去感谢上帝。

  但是我们并不处于极限环境。于是由简单的满足而得到的幸福显得低级。就算苏格拉底如何的忧郁,他还是看上去比猪的幸福高尚一些。——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但是事实上,我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化着所谓幸福定义的等级。

  “不,”蜗牛妈妈说,“我真想去庄园,让人家烹烧一番,搁在银盘子上。我们的先人都是这样的。”

  蜗牛妈妈无疑是一个很有觉悟的人。“我们的先人都是这样子的。”这是自我期待的社会标准之一。基本上,这条公式可以以“先人”为变量无限替换,我们的邻居怎样,我们的老同学怎样,或者迁移到更远的地方,比如,人家周杰伦怎样怎样,为什么我不可以?

  当然有些东西是效仿不来的,但是幸福感似乎总是和某种未实现相联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都越来越难于发觉自己是幸福的。相反,在不断进阶的幸福的价值和标准面前,忧郁、寂寞和焦虑似乎越来越成为情绪的主旋律。

  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雅舒适。

  修习幸福的心灵瑜伽(小标题)

  生活中的幸福看起来是有条件的,虽然多巴胺和催产素只是在一瞬间产生,但是,在生活之中,人们常常很难以情绪的方式保存一些自然产生的情绪。恋人之间和母婴之间的情感存在比较激烈,但是即使是前者,我们也能发现它在生活中被磨损的状况。人际丛林的长期选择为幸福设置了重重关卡,在我们过关升级的过程中,一些刺激反应渐渐弱化,幸福,慢慢变成很难被体会,或者说保鲜的一种情绪。

  一直以来,人格心理学都致力于构筑某种完善的社会人格。个人的平衡的幸福感往往建立在他的和社会要求相匹配的自我期待之上。最高的幸福等级落足于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每时每刻,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事实上是怎样的人,他人给予了我怎样的评价”。这种心理建设使得很多很简单的幸福感难以发生。比如,在两情相悦的稳定期间,恋人们以攀比的方式开始考虑经济问题。当物质的要求升级了之后,忧患感上升,焦虑使得幸福的感觉弱化下来。另外,母亲对孩子的天然情绪也会因为社会要求的提高——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真的是另一种严峻的社会奋斗和自我实现——也会因为某种较高的期待因素而降低自然发生在亲情中的幸福体验,尽管这些都会籍着爱的名义。

  但是正在慢慢兴起的自我心理学正努力从人格心理学中摆脱出来,而将目光重新投向自我。“我感觉我是怎样的,我才是怎样的”。这是自我认知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对幸福也是意义重大的。事实上,幸福并不那么需要所谓的条件。幸福并不建立在某种坚实的牢不可破的水泥台阶之上,需要努力攀爬之后才能得到。对于幸福而言,主观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蜗牛妈妈的幸福期待建立于某种评价系统中的错觉,也许真正的幸福并不愿意将自己放在漂亮的银盘子里面被烹煮一番。

  我们因为我们是自己而喜欢自己的话,幸福应该给予自我更多一些属于自我的空间,珍惜自己的独特能力,所以不一定强求高工资却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感情,所以不一定为了银盘子里的漂亮前程放弃健康或者爱人;珍惜自己的天真或者童心,所以更真诚地面对朋友和路人,并不是因为要求回报,所以也就没有抱怨。这就是幸福的心灵瑜伽。

  修习幸福的心灵瑜伽,在于真的知道自己的需要,并且在得到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既不那么物质也不那么高高在上地取决于精神、期待。只是心态而已。当你的嘴角抿开一个微笑的时候,看,幸福遛遛达达地就过来了。

  在幸福的坐标系下(小标题)

  2004年公布的幸福国家大调查中,排名榜首的并不是经济水平极度发达的美国,日本也被甩到了40名之后,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高居榜首,丹麦名列第三。

  GDP不能代替幸福感,当生活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愿意服从于自己的幸福意志,而不再是某种可见的发达程度。已经有一些专家和教授开始研究,怎样用幸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评估体系,就像我们现在用GDP所作的那样。

  威廉·莱亚德(William Layard),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一个研究失业和不平等问题的世界级专家,在他的2005年的新书《幸福:一个新的科学课题》(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中重新定义了幸福是什么,如何能更多地感知幸福,并将这种观点直言不讳地告知政策的制定者,因为莱亚德认为,政策制定者可能总有一天会使用“国内幸福坐标系”(a system of national well-being indicators)来确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当生存已经不是生活的中心问题的今天,幸福将开启由它来定位生活的时代。

  这的确值得期待。以幸福为坐标,经济时代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才会像泡沫那样慢慢地归于平复,我们将丢掉很多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的焦虑,于是能够在我们自己已有的生活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电源开关,反应式开始恢复它的灵敏度。新的秩序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张开双手,就能拥抱幸福。

  嗯,漫游指南到此结束,不出差错也没有迷路的话,爱丽丝走出兔子洞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又回到了家里。既然说起什么是幸福,哦,电话响了,先去看看是谁打过来的——有人惦记着,感觉挺幸福的。-(责编 邢秋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