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地戏有传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15:5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 正在演武堂上演的地戏《三英战吕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陈先松展示地戏面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记者 殷新宇 贵州安顺地戏今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屯堡的地戏在安顺一带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明初屯军形成的古村,建筑、居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在这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屯堡地戏有传人
白面长脸的吕布手提画戟直刺黑脸张飞面门。 张飞一边提矛迎击,一边唱到:张翼德提矛来架过,两员虎将大交兵,只杀得战袍磨得尘烟起。 正在观战的红脸关羽奔了过来,唱到:关云长提刀助战争,三匹战马丁字样,个个都是有能人,看看又战三十合。 一会儿,一员白袍将也手持双剑杀过来:刘备提剑助战争,三个将军战一个,好似元宵走马灯,看看又战数十合。 乒乒乓乓,四员大将各挥兵器杀得天昏地暗,身形闪转腾挪甚是灵动,把周围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更有那高亢激昂的高腔唱调透过耳膜不断地刺激神经。最终,刘备唱到:再表兄弟三个人,虎牢关前得了胜,一棒鸣锣收转兵。人们才都回过神来,大声喝彩,巴掌拍得山响。大家此时才开始仔细观瞧几员猛将的打扮:黑纱罩面,顶着容貌威严的木雕彩色面具,身披绸缎战袍,背插四面帅旗。 “吕布”学戏15年 屯堡演武堂一面是粗砺的石墙,三面木屋,是个合拢起来的封闭空间,中间的圆形场地就是地戏演员一展身手的地方。一个身材瘦高、面容清秀的年轻小伙子走过来。有人介绍说,他叫杨洪,刚才演吕布的就是他。 “吕布”先对地戏作了一番介绍。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奠、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地戏演出为娱乐,也为了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地戏演出有剧本,是些历史上的征战故事,取材于《说岳》、《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等。表演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格斗动作,一招一式,都在模拟古代战争的格斗场面。 被戏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吸引,杨洪14岁开始学地戏。一开始觉得地戏好玩,“喜欢、爱它”,学了15年后,觉得地戏里面“学问大得很”,“人物性格都要靠形体和唱腔表现出来,非常有难度。”面对我对他刚才表演的称赞,杨洪说,“我只学到了师傅本事的五分之一,比如‘女将’我还没学会。” 二徒弟会演“樊梨花” 地戏被当地人俗称为“跳神”,杨洪的师傅陈先松是地戏团的当家人,大家叫他“神头”。陈先松“青罩白”(外面黑色中式衬衫,里面白色)的打扮,目光如炬。我和他在演武堂门外的石桌边坐下,喝着大碗茶聊了起来。陈先松说,安顺地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他知道,“这是好事”。 “地戏角色分为男将、女将、老将和少将。刚才我五徒弟说的女将是最难演的。”说着说着,“神头”唱了起来,“次日五更天明亮,奴家打扮要出征。”手若兰花,腰如弱柳,配合着绵软的唱腔,女将樊梨花被陈先松表演得活灵活现。“地戏都是男人演,要表现出女人的风情不容易,我的二徒弟已经学会了女将。”老人微笑地说着。 老人今年58岁,已与地戏结缘40多年,目睹了安顺地戏的沉浮起落。他现在还能想起年轻时学地戏的情形:晚上,大家围坐在“地煤火”四周,老师傅拿着戏书,唱一段词再把这段词讲一遍。虽不识字,靠着好记性,陈先松把戏书“都放到脑袋里了”。他说,如今自己的徒弟有文化能识字,学唱词方便了很多。 过去,在屯堡,能“跳神”的有十几个人,陈先松说,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有的辞世了,活着的大多年老力衰,他成了当中最年轻的。地戏表演追求力度,对体力要求较高,让更多的年轻人学地戏成了当务之急。 地戏团里年轻人已有十多个了 2000年,陈先松开始“大规模”地招年轻徒弟。来报名的人不少,一次能来十几个。一个月的实习期过后,要考察唱腔,声带不适合唱地戏的会被淘汰。接着是3个月的试用期,老人将重点观察人品、心态,“思想不好的,我也不收”。经过精挑细选,一批能收下两三个徒弟。 正说着,4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走过来。这是陈先松最新招的一批徒弟,学了一年多地戏,已能出演配角。他们说,学地戏是因为爱好。徒弟陈晓露说:“地戏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很多细节我们还都没掌握。” 陈先松告诉我,地戏团里年轻人已经有十多个了,大徒弟也不过35岁。每天早上8时,他都要把徒弟们集合在演武堂排练。排练过后就开始演出,一天最少能演十几场。“以前没搞旅游时候一年演不了几场,现在演得多了,我的技艺进步很快,唱词不会忘了。”五徒弟杨洪在一旁插话。 第二天上午,我在演武堂找到陈先松,刚好碰到地戏团的一位老先生对几个刚表演完的年轻人大声喊着:“要用劲要用心,地戏还要靠你们传下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