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标准像”之风该不该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8:22 中国青年报

  “我们并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多的质疑,这么大的社会反响,至于连锁反应更是未曾预料到”,针对日前愈刮愈猛的“标准像”之风,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

  10月20日,尧帝故里河北省顺平县尧文化研究会面向海内外征集“尧帝像设计方案”,欲推“尧帝标准像”。

  这是继孔子、孙武、孟子、关羽、西施之后又一有关“标准像”的消息,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饱受着“标准像”的轮番轰炸。“标准像”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始作俑者”则是孔子基金会。

  今年元月20日孔子基金会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征求意见稿,随后引起各界广泛质疑,但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一片质疑、批评声中,“孔子标准像”仍如期在山东曲阜发布。而山东滨州惠民县则抢在“孔子标准像”发布之前的9月12日发布了“兵圣”孙子的“标准像”。随后“亚圣”孟子、“武圣”关羽故里如法炮制、积极跟进,提出为其塑“标准像”的动议,不意未及行动,事前毫无征兆的河北省顺平县却抢先发出“尧帝像设计方案”征集函,大有争先恐后之势。而“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不搞标准像”竟也堂而皇之地成了新闻。

  尧帝征“标准像”的消息甫一传出,本已因“标准像”之争而高烧的舆论更如火上浇油,纷纷质问“下一个会轮到谁?”,并呼吁给“标准像”之风踩刹车。质疑、批评如此强烈,仍有这么多“标准像征集意见稿”顶着压力上马,这种不计代价在无法考证的古人相貌上大做文章的行为的真实企图究竟是什么?“标准像”之风,到底该不该煞?

  “这种事情非常无聊。不论以何种方式遮蔽都难以掩盖其背后强烈的商业动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许纪霖在接受采访时言辞激烈,“孔子基金会开了个恶例”。“孔子讲‘和而不同’,没有人有资格垄断人们对孔子思想的解释,也没有人有资格垄断人们对孔子形象的想象,搞孔子标准像是对孔子思想精神最大的背离和嘲弄。”

  在许纪霖看来孔子基金会应该着力弘扬孔子的思想,而不是

秦始皇式的去搞垄断“标准像”。“孔子基金会干了不该干的事”,他说。

  质疑声大多与许纪霖的观点相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搞“标准像”有牟利的嫌疑;二是带有官方色彩的孔子基金会此举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推广文化的做法。但王大千称,“这些质疑存在对实际情况的误解,且并不深入、并未涉及要害,大众应该理性思考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如何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文化,使之‘走出去’。”

  “这种做法的传播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好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说。他认为对这种事舆论、社会应该宽容,过多的争论意义不大。因为在他看来,“搞标准像不违反道德,谈不上传播恶俗文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没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何况主办者还自视为是在做善事、是件有意义的事呢!”

  展江认为我们应该洞察搞“标准像”者的动机,“如果是纯粹、规范的NGO(非政府组织),那么它是是非营利性的,会有相应的法律、章程约束它的行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一分子,其行为具有公益性,不是为了赚钱,因此也就不存在炒作的问题——因为炒作的背后都有其他的目的。如果一种行为背后有权力——政治的、商业的——在作怪,那么我们应质疑、批评,否则不值得。”

  据王大千介绍,孔子基金会是由民政部批准设立、财政部拨款、文化部社团办主管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孔子基金会是不是NGO?“有中国特色的NGO吧”,王大千有些迟疑也有些不确定地说。因为基金会的负责人都是双重身份——既在政府部门任职、又负责基金会的运行;但它又不能算政府组织,文化部社团办对他们的管理很松散,每年只是开开会传达一下法律、法规,登记一下。文化部办公厅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孔子基金会并不是他们的直属机构。

  如果孔子基金会算是“有中国特色的NGO”,其定“标准像”的行为因不具营利动机尚可宽容的话,那么后来跟风、如法炮制“标准像”的行为或许得另当别论了。

  孙子“标准像”由山东省惠民县政府主持制定、揭幕,并且发布日期定在9月12日——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开幕日。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所言,显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只不过换了形式”。有些蹊跷的是,有意为关羽定“标准像”的则是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尧帝像设计方案”征集方是尧帝故里顺平县尧文化研究会,不过征集通知明确说明“作品邮寄顺平县委宣传部”——无疑走的是惠民县的老路。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众并不反对,但这种一哄而起、近乎炒作的方式却招人反感,更何况为了发展经济而相互争夺历史名人属地、过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恶性事例早就让人们深恶痛绝。

  张颐武认为,即便是公益性的弘扬

传统文化,在方式上也需要慎重,否则即使是善意也未必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必须对世界和国内的对于传统文化的需要进行审慎的分析和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进行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