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杭长寿2003年底在孟加拉达卡参加国际会议。
我国的疫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4世纪初,明代人痘接种法堪称疫苗的影子。建国后,研制成功的疫苗更多。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中国正式批准投放市场的第一种高技术疫苗,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血源乙肝疫苗,并于2002年开始列入免费的国家免疫计划。可以说,疫苗作为隔离病毒的“防火墙”,日渐发挥出它隔离的作用。
中国是疫苗研究的先驱
隔离病毒的“防火墙”———疫苗,尽管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渐入我们的视野。然而在古人防御疾病的思维里,也有疫苗的影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研究员杭长寿长期从事病毒疫苗研制。他回忆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
此外,中国古人还创造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这种方法在十八世纪初期引进欧洲。在欧洲疫苗研制史上值得称道的是英国医生金纳(EdwardJenner)。”
1796年,金纳进行了第一个预防天花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临床研究证明预先接种牛痘病毒,再以剧毒性之病毒攻击确实可以预防天花。
而另一位被称之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更是史无前例地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传代等方法有目的地来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失去毒力或减低毒力,并用此作为疫苗给人接种而达到预防目的。
由此,疫苗学与免疫学也载入现代科学行列。
世界上第一个SARS疫苗的诞生
解放前后中国的研究人员行进在乙脑流行疫苗的研制中。随后,出血热、狂犬病,中国在疫苗研究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2003年SARS袭来时,中国的疫苗研究专家又转战到SARS研制上。国家紧急成立非典灭活疫苗攻关组。
杭长寿指出研制SARS疫苗的方法基本上与其他疫苗研制相同。SARS恢复期病人血清可以作为被动免疫的治疗制剂,临床上很有效。这表明只要使机体获得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就有可能使其免受SARS病毒的侵袭。进而,SARS病毒在离体细胞中很易培养繁殖,其毒力滴度很高,制成的疫苗较易产生中和抗体,免疫效果会很好。
北京科兴生物公司疫苗研究专家尹卫东“领命”成为非典灭活疫苗攻关组课题负责人。此前,尹卫东有着甲肝疫苗研制的经历。他是国内第一个分离出甲肝毒株TZ84、第一个开发出甲肝诊断试剂、第一个自主研发出甲肝灭活疫苗的人。
最终第一个SARS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了,2004年3月,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对我国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进展给予高度评价。
不过,尽管SARS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了,但这场战役并未结束。在灭活疫苗后,中山大学疫苗研究所还在做基因疫苗。目前,中山大学疫苗研究所的SARS基因疫苗已通过了对猴子和果子狸等高等动物的试验,正准备向药监部门申请临床试验。这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SARS的基因疫苗。
疫苗研究也要更新换代
疫苗研制最关键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要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必须经有关方面上百项的考核,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杭长寿指出一般来说一种疫苗要经过三代的检测。只是,疫苗研制出来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劳永逸。
类似出血热疫苗,杭长寿研制的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正等着国家有关方面最后批准。“更新的原因有很多种,类似同一疾病也可能会因不同的病毒引起,病毒的变异也是疫苗研究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除灭活疫苗外,一些研究组也在从事基因疫苗的研制工作。杭长寿此前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基因工程的研制,后虽转到灭活疫苗的研制上,但他却认为基因疫苗是国际上疫苗研制的一个主流,类似禽流感等的疫苗研究都在寻求从这一突破口突破。
“通过DNA手段研制,是疫苗研制中一个新的途径。毕竟基因组合的方式是不同的,探清病毒的这些状况,就可以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杭长寿指出目前我们的疫苗研究已从传统疫苗发展更新到新型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属于前者,基因疫苗则归入新型疫苗的队伍中。
-人物专访
疫苗研制,具有放大的社会效益
专访北京科兴生物公司疫苗研究专家尹卫东
尹卫东:非典灭活疫苗攻关组课题负责人
新京报:你有20多年的疫苗研究经验,你认为疫苗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尹卫东:天花、小儿麻痹、麻疹这些病,都曾经很流行。天花,在当时很严重,但是研制出疫苗之后,人们只要种痘就行了,就不会得天花了。小儿麻痹,那时候的发病率很高,但是现在呢?几乎没有小儿麻痹症患者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疫苗研制出来了。
对于非典的最佳控制手段也是疫苗。当疫苗研制的消息发出后,人们就会想:国家在研制疫苗呢,不用恐慌了,这个传染病可以控制了。
还有,当非典发生的时候,人的机能、社会的机能都处于丧失的边缘,这很危险。而当疫苗研制出来或是疾病得到控制以后,人的机能、社会的机能就会得到恢复。这种放大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科研价值。
新京报:作为SARS疫苗课题负责人,你带着你的团队研制出了灭活疫苗,哪些前人的工作为你们做了铺垫呢?
尹卫东:当然很多了。当时国内已经有灭活疫苗制造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的工艺流程,这些都为我们研制SARS疫苗做了铺垫。另外,我们国家很早就开始的863、973工程中就有许多疫苗研制的成功先例,像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的成功研制。
在我们研制SARS疫苗的时候,测序这道工序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教授做的,李宁教授是克隆专家,主要克隆牛。以前对于序列只是做基本的序列分析,但是我们在做SARS疫苗的时候,做了全氨基酸的序列分析。这个分析是由沈岩院士的学生来做的。通过这个序列分析可以确定它是不是病毒,它的有形成分是什么。
新京报:那当时研制SARS疫苗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尹卫东:研制SARS疫苗必须有P3实验室,这就是最大的难关了,但我们在研制的时候都是在P3实验室里进行的。
新京报:您觉得我们国家在疫苗研制方面有什么瓶颈?或者说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突破?
尹卫东:这个呢,要我说就是国家应该加大对疫苗研制的投入。据我所知,当非典流行的时候,美国给了两个公司很多拨款,一个是800万美元,一个是700万美元。
而且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拨出很多钱给小孩子打疫苗。预防疾病,保护小孩子的健康。
本报记者李健亚 实习生闫红蕾
-相关链接
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