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19:31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游雪晴实习生高琪

  时间:2006年8月18日上午地点: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施密特观

  测室向导: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 经过3个半小时的山路颠簸,终于来到了位于兴隆城南5公里的连营寨山顶观测站,这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与记者一同上山的还有七八个研究员,个个都带着行李和方便食品,我们这样空着两手上来的人实在“另类”,引起了他们好奇:“你们怎么不带行李,山上挺冷的!”我们不好意思了:“我们来采访,当天就回去。”几句闲聊之后才知道,每个来观测站的研究人员都有很繁重的工作,上山来一次,大多都要不分白昼的观测一周左右,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别看这里地方不大,由于不熟悉环境,我们几经周折才找到施密特观测室。正在观测室组织工作的周旭研究员带领着我们参观了这个位于群山环绕的宝地。走进山,满眼绿色,徐徐凉风吹过,从树缝中隐隐可以看到山顶上几个白色小房子。“那就是圆顶。”周旭一边走一边给记者介绍,“我们这个观测站,设有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80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周旭指着那边正在施工的大建筑物给我们讲解道:“那个造型独特的大家伙就是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

光谱天文望远镜),它将会在不久后成为这里的新成员。这里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00天以上光谱观测夜,100以上测光观测夜。”

  沿着狭小的石头台阶向上走,首先到达85cm反射望远镜圆顶,再往前走,便是施密特(Schmidt)望远镜圆顶,我们走进了施密特望远镜圆顶底层的生活区,从外边看起来,圆顶不过几十平方米,但走进室内,却发现别有洞天。这里虽然空间有限,但设有

卫生间、电视、电话、计算机综合布线系统,功能很齐全。由于观测任务时非常辛苦的,工作人员经常要通宵守候在计算机前工作,所以一楼的生活区,可以算作暂作休息的一个小家园。通过一条狭窄的木质楼梯,可以从一楼生活间通往工作区,在这里,有观测记录平台,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在另一个大圆球形空间中摆放的就是那个非常有名的、有40多年历史的施密特望远镜。

  这个观测站自1994年利用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开展巡天计划至今,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对近邻星系和星系团的结构、化学组成和演化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在此期间还发现小行星2694颗,其中已获得正式命名权的达几百颗。据了解,一个观测站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么多小行星,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特别重要的是,973项目研究人员,利用该施密特望远镜的多色测光系统对一大批近邻星系团进行了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并发表了其中多个星系团的多色测光数据,得到的天体分光能谱数据已为美国NASA/IPACExtragalacticDatabase收录;长期观测所积累的70个BATC巡天天区13、14或15色中带滤光片的多色测光数据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国际CDS和VizieRService收录的天体物理数据,为国内外天文学家共享。

  兴隆站的其他几个望远镜也都在开展各种天文观测计划。如天文学家还利用国产60厘米望远镜发现超新星40颗。因超新星具有与恒星极易混淆的特点,从它的筛选到观测都是一个十分复杂、艰苦的过程。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40颗超新星,不仅是中国天文学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也是国产光学望远镜在这一方面的新突破。

  目前这个观测基地,承担着三大任务,这里的2.16米望远镜及其他小望远镜都向国内外天文界开放,每年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20篇。这个观测站发挥天文高技术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任务,作为科普基地,承担各大学及研究生天文专业观测实习教育、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周旭说:“如果将来观测对外开放,对天文观测有兴趣人们可以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多参观学习,绝对获益匪浅!各个年龄段的人皆可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天文研究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天文研究的意义,以便以后能参加和支持国家的天文事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