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中国初步成功实现人工畜养野生中华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0: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李斌 刘晓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显良研究员25日在此间表示,中国野生中华鲟保护获新进展,已初步成功实现人工畜养野生中华鲟。

  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北京海洋馆第二届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张显良在题为《科企联合,实现中华鲟保护新突破》的报告中
表示,经过一年半的共同努力,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目前已在中华鲟运输、驯养、科研以及展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尤其在野生中华鲟驯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5年初,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北京海洋馆达成协议,合作开展中华鲟驯养展示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协议签订后,北京海洋馆将驯养池容积达1400立方米的鲨鱼馆改造成了鲟鱼馆。

  2005年3月26日和4月2日,经过20多小时、1200公里的长途运输,工作人员顺利将26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和1尾野生中华鲟运至海洋馆。2006年初,又将2尾产后野生中华鲟长途运输至海洋馆进行驯养试验和展示。

  目前,3尾长3.2米至3.6米的野生中华鲟均已开口摄食,其中2尾产后中华鲟经过护理和培育,身体机能状况已恢复正常,生长状况良好。

  “这为继续开展野生中华鲟全人工蓄养试验奠定了基础。”张显良说,人工蓄养不仅可以提高产后亲鲟成活率,实现亲鲟的重复利用,保护中华鲟自然种群,同时也是建立全人工中华鲟种群的必要基础。

  张显良说:“近年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水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导致中华鲟的资源状况逐渐衰退。”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调查,每年洄游至长江的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已从葛洲坝截流初期的约2176尾,下降到目前的每年500尾左右。

  “加强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成为中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和物种保护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张显良说,探索更多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寻找更多的保护途径,是加强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必由之路。

  中华鲟在海洋中生长发育,在江河中产卵繁殖,是一种典型的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中华鲟主要见于中国黄海、东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闽江、钱塘江、黄河已基本绝迹,珠江数量也极少。(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