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雪龙号即将在上海进行升级改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 07:30 竞报
科技时代_雪龙号即将在上海进行升级改造
南极科考队员进行冰上足球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科技时代_雪龙号即将在上海进行升级改造
雪龙到南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中国极地力量大升级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7月的批复,雪龙号即将在上海进行升级改造。这次改造将是雪龙号1993年加入中国极地科考体系以来最大规模的升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计划财务装备处负责人说。按照计划,在明年10月前雪龙号的升级过程就将完成,随后,雪龙号将前往中国设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为科考站升级改造运去所需的各种科学试验和后勤
保障装备,最终完成中国极地力量新一轮大升级。

  改造后的雪龙号

  实验室扩至原来的2.5倍

  该负责人说:“雪龙号这一次升级改造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重点提高航行安全性、加强船只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并提高科考队员长期海上生活的舒适度。”

  据介绍,雪龙号是我国1993年自

乌克兰购进的,满载最大排水量20000吨。原设计为极地后勤补给船,加入我国极地科考体系后,曾于1993年6月和1995年11月先后进行过两次改造,使船只具备了基础的科学考察条件,并增加了船员座舱。此后雪龙号先后10次赴南极两次赴北极执行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运输补给任务。该负责人说:“雪龙号目前船体和轮机系统状况良好,但轮船航行控制系统和船上的科学考察设备已经明显老化,基本为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现在,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已经完成了这次雪龙号升级改造的全部设计工作,根据设计方案,将全部更新船只的控制系统,并扩大船上实验室的面积,更新科学考察设备。”

  该负责人说,“根据改造计划,雪龙号的船体将进行改装,新增直升机并完备主要起降技术保障系统;部分机舱将实现自动控制,使航行安全性明显加强;船上的实验室面积将从原先的200平方米扩大到500平方米,并全部更新实验室设备;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将换代升级,例如,船上的水样采集装置,原先最多可以采集水下3000米处的水样,改造后研究人员将可以采集到水下6000米甚至更深处的水样。”他说,“升级改造完成后,我国研究人员乘坐雪龙号在海上科学考察的覆盖面将大幅度提高。这也意味着在同样的科研周期内,科学家们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长城、中山两站

  也将大升级

  该负责人介绍,不仅是雪龙号,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也将在最近的两年里得到加强。他说,根据一个完整的计划,雪龙号明年10月升级改造完成并经过海试后,将前往南极,为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运去升级改造用的科学装备,最终完成整个中国南极考察体系的全面升级。

  南极考察一直是中国极地考察的重点区域。1985年2月20日中国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纬69°22′、东经 76°22′处建立了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DOME-A)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并设立了大量自动气象观测设备,为进一步建立永久科学考察站打下基础。该负责人表示,“此次,‘一船两站’的全面升级将明显提高中国在极地科学考察领域的实力。”

  南极面临50年来大盘点

  今年9月中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07~2009由国际科联(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即将举行。这一活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科学组织和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共有60多个国家、39个国际组织、5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是21世纪空前规模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

  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12月1日,正是在当时举行的第三次地球物理年(即国际极地年前身)后不久,参与南极考察的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前苏联12国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明确了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并确定了各国在南极的行为规范和实质性存在的格局。

  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已有31个国家专门成立了IPY国家委员会,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1200多项极地考察与研究建议书。我国提交了16项建议,尤其是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和领衔的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简称PANDA),已被列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之一,称为IPY中国行动计划。这也是我国开展南北极考察以来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具开创性、前瞻性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该负责人说,科研的实力与贡献决定了各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发言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即将进行的极地力量大升级,可以看成是50年来各国南极活动大盘点前夕,中国采取的积极应对之举。

  危险,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你有什么历险的故事吗?”在国家海洋局的食堂里,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的金波问综合处的孙军。看着金波一脸坏笑,孙军黑黑的脸上泛出红光。就在刚才,孙军刚刚跟记者讲了自己2001年去南极执行任务时,在直升机上遇险的情景。金波就为这个向孙军发问。红脸的孙军没有说什么,只是冲金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风暴突袭,直升机迫降

  2001年,孙军参加中国南极科考队去南极执行任务。就在他乘坐随船直升机在空中调运物资的时候,刚刚还晴好的天气突然恶化。瞬间袭来的风暴使空中能见度降为零。孙军说:“几秒钟内直升机驾驶舱的玻璃全部结冰,在驾驶舱里完全看不见外面的景象。”飞行员只能凭经验立即迫降。因为风暴很快就会使直升机螺旋桨结冰,如果那样,失去平衡的直升机将会像一块废铁那样直接从天空中掉下来。第一次迫降,直升机一脚站在浮冰上一脚悬空;飞行员立刻强行起飞,再一次尝试,直升机终于在一块浮冰上停住。孙军爬出驾驶舱一看,直升机的螺旋桨已经结满了冰。“刚刚的迫降假如再晚半分钟,直升机肯定会掉下来。”

  去了南极就要玩命加小心

  “你有什么历险的故事吗?”有过这样历险经历的孙军,面对同事的笑问,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一笑。金波也去南极执行过任务,别看他逗孙军的时候一脸坏笑,在南极的时候也是一个棒小伙。

  金波去南极正是我国第一次向南极大陆腹地挺进时,他们要在冰裂缝随处可见的南极内陆孤队挺进1100公里。只要遇到冰裂缝,他就要立刻扛起两三寸厚的木板搭便桥。在严寒中,为了与恶劣天气抢时间,他曾经连续二十几个小时没合眼。

  金波说,危险,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北京现在马路上车那么多,也有危险。孙军说,只要去了南极,大家早就有了思想准备。

  “准备什么?”记者问道。

  “去了南极就要玩命加小心。”孙军回答得很平静。

  文/本报记者 施剑松

  供图/国家海洋局 极地考察办公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