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命运坎坷 沉浮皆由天王星而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 17:44 新华每日电讯 | ||||||||||
人们搜索冥王星的最初目标,是为了解释天王星轨道的异动。由于海王星只能部分解释天王星实际轨道与预测轨道的差异,19世纪末的天文学家猜测,在海王星的轨道范围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未知天体,它的引力干扰着天王星的运动。 当冥王星于1930年首次被人们观测到时,它很快就被认定为预测中的那颗未知行星,从而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但70多年来,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一再受到质疑。
与其他8颗行星相比,冥王星显得过于特别。它非常小,比许多其他行星的卫星还小,比如月球。更糟糕的是,过于小的体积和质量使冥王星根本无法对天王星轨道造成明显影响,因而无法满足天文学家最初的期望。 冥王星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公转轨道。其他行星的轨道平面都与黄道平面(地球轨道平面)基本一致,冥王星的轨道平面却与黄道平面呈很大夹角。其他行星的轨道几乎是完美的圆形,而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有很大偏心率的椭圆形。 这些因素使一些科学家认为,冥王星根本就不是行星。有人猜测,也许冥王星以外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许多年来,不少科学家希望重演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历程,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第10颗行星。 但大自然总有新创意来冲击人类的想象力,柯伊伯带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系边缘的认识。美国科学家柯伊伯于1951年提出,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行。1992年,人们首次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发现了一个暗淡小天体,柯伊伯带的存在从此由假说变为事实。 据猜测,直径超过100公里的柯伊伯带天体可能达7万个,至今已经发现了几百个。近几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其中一个甚至比冥王星还要大。这些发现是推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新定义行星的重要原因。 这种局面意味着,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离太阳约50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之内的区域,并不是由冥王星占统治地位的空旷地带。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它反射阳光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发现得比较早。 经过几天格外激烈的争论,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终于投票决定,将冥王星与8颗地位毫无争议的行星区分开。从此以后,以冥王星为代表的天体,将被称为“矮行星”。矮行星并不是行星,而是另一类天体。 其实,冥王星是不是行星,与它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如何并无关联,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探测器仍然在朝它飞去。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其他天体可能有着与“八大行星”完全不同的起源,这将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记者王艳红) ▲这张绘制图片显示了太阳系的12颗天体,包括传统上认定的“九大行星”以及有争论的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