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新定义今晚解决四大疑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2:54 新闻晚报 | ||||||||||
□综合新华社电 今天晚上,各国天文学家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对太阳系行星族谱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不论冥王星最终是不是会失去行星身份,关于定义行星标准的5个疑问,都会随之有一个暂时的解决。
疑问一 新方案能通过吗? 行星新定义草案的诞生几经周折。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本月16日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将增至12颗,其中包括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但这一草案遭到与会一些天文学家的反对。这些天文学家在会上提出自己的行星定义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降级”。根据这一草案,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的。“局部天体群”是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该草案还规定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而且不会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按照这些天文学家的草案,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的、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8颗行星才符合标准。按照该草案,冥王星和谷神星等不该被称为行星,因为它们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没有占主导地位。此外,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在经过讨论后,部分吸收了反对太阳系“扩军”的天文学家的看法,对最初的草案进行修订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草案。新草案也规定,太阳系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的。按照这一要求,冥王星也将与“行星”称号无缘。 在今晚投票之前,有关行星定义的表述可能还将有所修改。最终新定义能否被通过、冥王星将归为何类,目前都还是悬念。 疑问二 月球可能成为新行星? 美国一位科学家分析说,如果新的行星定义被通过,月亮在亿万年后也可能从卫星升格为行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格雷戈里·劳克林告诉记者,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交的行星定义草案,围绕恒星旋转的球形天体只要达到一定体积和质量都有可能成为行星。对于一颗行星和它的卫星,例如地球和月亮,如果两者的引力中心即共同质心有朝一日不再处于行星内部,而是转移到外部空间,那么这颗卫星就成为了行星。 劳克林表示,虽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在理论上月亮的确有可能成为行星。月亮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次天体冲撞,原本距离地球很近,但它远离地球的趋势十分明显。据悉,由于两者之间潮汐力的作用,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每年增加约3.75厘米。 劳克林说:“如果地球和月亮还能继续存在几十亿年,地球和月亮的共同质心将会从地球内部转移到地球之外,到那时,月亮就可能成为行星了。”当然,这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疑问三 冥王星要被踢出局? 一直以来,冥王星便在太阳系中扮演“独树一帜”的角色,它的质量不到地球质量的0.25%,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倾斜的椭圆形。 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首先是一个绕远离海王星的轨道运行的庞大的冰体而非一颗行星,其所在区域被称之为“柯伊伯带”。类似冥王星的冰体的起源有别于地球、木星等其它行星,它们被视为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剩余碎片。 如果冥王星满足“矮行星”定义的所有标准,也许就能够避免一些天文学家希望看到的“降级”命运。 疑问四 我们的生活将改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方成认为,今天晚上对行星新定义进行的表决如获通过,不仅对天文学界意义重大,而且会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关系到未来的科普工作和教科书编写。 而欧洲的几位占星家最近表示,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变化对他们行业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为卢森堡法语广播电台和多家法国杂志工作的占星家克里斯蒂娜·哈斯说,新行星的加入不会改变她的工作,因为占星学是“一种以千百年来的观察为基础,利用类比和通感的古老工作方法”。 哈斯说:“最关键的是,占星学不是科学,只是一种解读艺术。”她本人都不相信行星的状态会影响个人的生活或命运,她只是“把行星当镜子用,以反映个人的主观性”。 -新闻链接 中国网友热议新行星定义 我们从中知道科学也有无奈 □倪丹丹 “冥王星将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可能裁员”,“8月24日天文学家投票表决冥王星去留”,这些关于行星新动向的新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 不少网友表示,命名行星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精神。科学在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也在发展。如果原来错了的就应该改过来,让世界接受更科学的知识。一位网友说:“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年哥白尼更改地心说,无数人也不接受。科学就是科学,知错就改。” 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行星的命运不应通过表决投票来决定”。还有网友认为,新标准也不理想,还搅浑了人们的宇宙观,不利于教学。 不过,很多网友也表示了理解,冥王星的命运之争让人们知道科学也有无奈的时候,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还有待增进。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一旦产生了科学疑问,那么一定预示着将有新的事情发生。有的网友则认为所谓行星只不过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天文工作者来说,统一一下定义避免歧义,利于学术交流即可。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 【关键词】 冥王星:一颗备受争议的“大行星” 自从70多年前被发现的那天起,冥王星便与“争议”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间冥王星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 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即其冰幔特别厚,只有氢、氦、氖可能保持气态,如果上面有大气的话也只能由这三种元素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