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太阳系行星族谱面临调整专题 > 正文

太阳系行星增加还是减少今日见分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2:50 南方新闻网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今日表决太阳系行星新定义,增星还是减星举世关注

  据新华社电 (记者 金晶 孙希有) 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于24日就有关行星新定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天文学家在会上经激烈讨论提出多个草案文本,冥王星能否保住“行星”称号成为焦点。

  名不正则增加行星不顺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将增至12颗,其中包括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但这一草案遭到与会一些天文学家的反对。17位行星专家在会上提出第二种行星定义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降级”。根据这一草案,认为行星应该符合三个条件: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的天体。“局部天体群”是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该草案还规定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能依靠自身的重力,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的形状达到近似球形;天体内部不能发生核聚变反应。

  只有8颗星符合新定义

  按照这些天文学家的草案,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的、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

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天体才符合标准。按照该草案,冥王星和谷神星等不该被称为行星,因为它们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没有占主导地位。此外,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草案建议,冥王星等天体应当被定义为“矮行星”。

  修正案“开除”了冥王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在经过讨论后部分吸收了上述天文学家的看法,对最初的草案进行修订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草案。新草案也规定,太阳系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的。按照这一要求,冥王星也将与“行星”称号无缘。

  据悉,在24日投票之前,有关行星定义的表述可能还将有所修改。最终结果如何、冥王星将归为何类,目前都是悬念。

  国际档案

  冥王星:将错就错的“大行星”

  自从70多年前被发现的那天起,冥王星便与“争议”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

  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间冥王星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

  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即其冰幔特别厚,只有氢、氦、氖可能保持气态,如果上面有大气的话也只能由这三种元素组成。

  新华社 蔡玉高、周润健

  反应

  “2003UB313”天体发现者:反对行星“扩编”方案

  据新华社电 (记者金晶孙希有)正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于2003年发现的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引发了对太阳系行星定义的新争论。但对于将该天体编入行星之列,布朗本人却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2003UB313”比冥王星还大,一些天文学家据此认为它也应被当作是行星。当太阳系行星“扩编”的方案引起天文学家的争论时,布朗对此明确表示反对。

  他让与会的美国同行捎话说,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决议草案过于宽泛和模糊,预计在此定义下太阳系的行星很快将激增至数百颗。

  按照布朗的想法,行星新定义不应该将太阳系行星“扩编”,反而应将冥王星“降级”。他说,如果直径2300公里的冥王星都可以算作太阳系的行星之一,那么直径超过2400公里的“2003UB313”无疑更有资格。此外,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还有十多个天体直径可能超过冥王星,那该如何定义它们呢?

  不过,布朗本人并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会员,因此没能来到布拉格参加投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家专业团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每3年举行一次。今年的大会为期12天,于1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开幕。

  日本教师:教材只应列八大行星

  据新华社电 (记者钱铮)日本教师建议,不论表决结果如何,教科书只列入八大传统行星就可以了。

  日本国立天文台普及室室长县秀彦预测,在24日的表决前,天文学家们不可避免会有一番唇枪舌剑。县秀彦分析,本次决议尚在草案阶段就公之于众,表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执行部门不希望把决议拖到下届大会。

  太阳系究竟哪些天体属于合格的行星已经成为近日日本专家、学生和媒体等热议的话题之一。由于民众担心决议的结果可能导致教科书再次修订,学生常识错乱等问题,日本许多教师建议,不论最后确定太阳系有几颗行星,教科书可规定学生必须记住的是除冥王星以外的八大行星,其他问题留给专家们去讨论。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井田茂说,行星形成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人将冥王星归类为行星,所谓行星应该是由诸多小天体聚合而成的,并且是其轨道附近最大的天体。日本行星科学会会长、神户大学教授向井正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把冥王星从行星名单中剔除出去。

  县秀彦说,行星新定义是学术界的问题,教育界并非立即需要改写教科书。若新定义获得通过,日本教育界如何应对还要由日本天文学会讨论决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