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在自家菜园里保护物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11:11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华凌

  8月中旬,中、德两国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题为“人与自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展览上,推出了“原地保护”新理念,包括建立社区种子库,开发“未充分利用的”物种和重视农家菜园,让农民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中充分发挥作用。

  让农民当种子库“管家”

  近一万年来,培育和生产种子一直是农民的“专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生产并保存着至今仍存在的、丰富多样的作物品种。直到约一百年前,遗传法则被解读并被普遍接受后,人类才开始通过科学手段培育植物。

  基因库一开始是作为某些特定育种项目的基因“收集站”或“储藏库”。这些储藏库通过迁地保存(即在原生地之外进行作物保存)方式拥有了每块大陆上最重要的作物样品。后来,基因库有了额外的使命:保存本地作物品种。现代作物品种的不断推广使传统品种逐步被替代,这意味着传统品种的遗传特征也随之在耕作中丧失。

  由于基因库常常位于离农村很远的地方,农民很难从迁地保存的储藏库中获取资源。所以,对于一个想重新储存本地传统品种的农民来说,在传统品种已经丧失或者退化的情况下,迁地保护方式并不是非常有用的。同样,由国家或非政府组织启动的种子项目也很少提供传统的作物品种,它们的目标通常是推广新培育的品种。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项目主任吴敏乐先生介绍说,“原地保护”的方式之一是建立社区种子库,让农民当管家,使种子库保存或提供已经适应于当地环境的种子和种植材料。具体做法是在种子源发地的社区,将种子进行加工、筛选和储存,以确保即便在正常供应失调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足量的种子。同时,种子库交由有农民参与的社区委员会监管,由他们决定储存什么样的、何时以及如何使用种子,以防止农民在粮食短缺的时候卖光种子。借了种子的农民要在收获后向种子库归还等量的种子。

  开发“未充分利用的”物种

  目前,世界上大量食物只来自少数几个物种,似乎只有三个:小麦、水稻和玉米。每块大陆上仅仅种植相当少的作物品种,这三个品种几乎占据3/4的耕地,它们已经让多样性的概念成为昨日黄花。

  但是要养活全世界人口并长期保障食品供应,就不能拘泥于为数不多的几个物种,保持主要作物和牲畜的广泛遗传基础非常重要。同时,增加农业体系中的物种数量,将有助于提高至关重要的

食品安全的缓冲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有一些物种的潜能被完全忽视或几乎未被开发,而其拥有相当可观的应用潜力。有众多植物特别适应一些特定的区域和农业生产体系,如山药以及许多热带水果和蔬菜品种。它们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对主食谷物的绝好补充,可以用来避免或抗击“隐性饥饿”———即一种缺少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饮食习惯,而这种隐性饥饿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

  1996年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全球行动计划》特别指出,要鼓励开发未充分利用的作物和物种,并将其商业化,使其为充分利用物种在食品安全和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保护措施是将其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策略,通过宣传让农民在使用中对这些物种加以保存,并且通过产品加工、

开发商业环境来增加其销路。

  农家菜园是多样性的宝库

  农家菜园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一非常小的范围内,你能发现乔木、灌木、薯类、草和草药。

  几个世纪以来,小户农民发展并保存了丰富多样的作物品种。这些传统园艺作物已经适应了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栽培方法,即使在没有外部农业介入的情况下,也能终年带来收益。

  与此同时,代代传承的作物持续利用使农家菜园成为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和多样性活动的重要地点。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与越南国家研究机构合作,曾对100个不同的农家菜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农户家庭收入的50%%—60%均来自自家菜园。可以说,农家菜园特别适合做保护地,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主要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家菜园在保护物种多样性中的作用,就要提高农户对农业和园艺多样性的重视,确保农户积极参与到相关措施和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评价中。

  中国有超过3万种高等植物以及6347种脊椎动物,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10%和14%中国拥有599种不同的生态系统,还拥有丰富的栽培植物、驯养动物以及野生生物基因。虽然中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代表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发展部与中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基于“原地保护”的理念,准备在湖南、海南省实施村级和县级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策略和措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