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北京科技报专题 > 正文

北京科技报《科学探鬼》专题篇首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 16:23 北京科技报

  农历七月十五又要到了,今年的鬼节或许有些不同,在拥有了厚厚的烧纸与精致的河灯之外,我们为您献上这份精致的“科学探鬼”。

  “鬼”是一个亦正亦邪,奇妙得让人难以琢磨的汉字。

  中国人把最聪明的人称为“鬼精鬼灵”,把最猥琐的人称贬为“鬼头鬼脑”;见人
痴迷至深,要说声“鬼迷心窍”,看到事出意外,要感慨“鬼神不测”;叹山河壮美,赞声“鬼斧神工”,遇到不由自主,惊呼“鬼使神差”。隐藏内部的叛徒叫“内鬼”,荒诞无稽的话语叫“鬼扯”,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撞鬼”。就算揭穿了一个骗术,也要意得志满地说;戳穿了“鬼把戏”。也许,你从不相信鬼的存在,然而你却不能在言语中回避“鬼”的使用,“鬼”的的确确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鬼在中国的历史说来话长,自从山顶洞人在逝者的遗体周围撒上红色的粉末,原始初民便有了灵魂不灭的观念。《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那时的人们将人活着时的灵魂和死去的加以区别,鬼由此步入先人的精神世界,围绕着祭祀和巫术的鬼,成为一个平淡生活的信仰符号,主导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鬼”承担起规训与惩罚的双重角色。所以,人们理直气壮之际,不免高声嚷嚷,“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同时,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有关闹鬼、撞鬼之事不绝于耳,即使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我行我素,享受充当话语中心的快感。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话、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而全球化的潮流里,强势文化中的鬼们也乘着电影、小说的翅膀漂洋过海而来,就连土著的中国鬼节也要受制于洋鬼的万圣节,真是呜呼哀哉!

  这是一份与科学与鬼对话的特刊,你会惊奇地发现,灵魂到底有没有还真是个科学之谜;祭鬼仪式与巫术也不完全是封建迷信;撞鬼之事大多可以得到心理学的合理解释;电影中的西洋鬼、日本鬼、中国鬼为了赢得观众一直都在大PK———

  好了,我也不鬼话连篇了,我们一起踏上科学的航船开始这次惊心动魄的探鬼之旅吧。

  -文/董毅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