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历史学家研究祖先的日常吃饭开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2:01 东方早报

  文 梁捷

  据说越是日常的事物,在历史上越是保存不下来。我们唐宋时期的庙宇、城墙还保留下不少,可那个时期的民居已经荡然无存了。同样,经过好多代学者的努力,我们现在可以把很多罕见古籍的版本源流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到了近代以来的粮价、物价的变动状况———无论古今所有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吃饭问题上,大片大片还是空白。

  另一个要命的问题是,很多历史学家的学问越做越小,越做越专。他们有本事考证出某一时期、某一地点的人口和社会生活情况,他们会算具体人口、具体产出、具体收入,乃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组成结构和开销。可是换个地点或者拉长时间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像我这样无意精确探求但想了解宏观图景的读者,面对这些“迷你研究”就只能摇头了。

  要研究粮价的历史变迁,里面可有大学问。

  第一,你要搞清楚自然问题。全国哪些地方种哪些粮食,水稻还是麦子,一年几熟,产量几何,哪些年份旱哪些年份涝,这是令很多自小躲在书斋里的学者弄不明白的。

  第二,你要搞清楚地理问题。粮食种出来可不都是自己吃的,绝大部分要卖掉。问题是———怎么运?水路还是旱路,河运还是海运,马车还是火车,这里面可大有讲究。

  第三,你要搞清楚制度问题。哪些土地是自己种,哪些是雇农来种,哪些粮食卖掉,哪些粮食征掉;哪些时候自由定价,哪些时候政府限价,情况各有不同。

  第四,你要搞清楚货币问题。不同时候用的货币不同,通货膨胀速度不同,甚至粮食的体积计量单位也不同。今天的一两银子不同于昨天的一两,今天的一升亦不同于昨天的一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足以让一般的历史学者对这个问题抓狂。

  所以,大学者贝弗里奇对搞这类研究的人提出三大基本素质要求。第一得有档案员的素质。因为研究者不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搞清楚一时一地的基本制度因素,只有直接去触摸基本档案,耐心地阅读人家鸡毛蒜皮的生活记录,才可能掌握人们的真实生活。第二得有统计员的素质。这点更不容易,要搞经济史研究,必须用数字说话。可数字本身分散在茫茫档案里,需得研究者把它们遴选出来。况且数字本身又不会说话,还得要研究者套上理论,加以阐释,这种功夫可不是一天两天能训练出来的。最后一点最重要。搞经济史的人必须有“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素质。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必须要从材料的蛛丝马迹里还原出一整套接近真实的社会来。

  从这几个标准来看,彭凯翔的工作就让人非常佩服。他把中国这几十年的粮价与清代的粮价连接起来,综合了结构因素,合理选取代表性数据,勾勒出一条长长的价格曲线来。顺着这根线,我们可以一直追溯,了解我们若干代祖先的日常吃饭开销。而跟着彭凯翔一起探寻这根若隐若现的价格曲线,本身亦如同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充满着刺激与乐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