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秦大河:建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18:36 光明网-光明日报
科技时代_秦大河:建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秦大河 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长期从事雪冰与气候变化研究,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气象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按照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的要求,着力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为目标,整合各方面资源,调整业务服务和科技开发体系结构。

  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

  第一,建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以全国各类气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各级气象业务单位以及有关企业为主体的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实验室、研究试验基地和研究中心。要把各级气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成为培育创新团队、激励创新思维的基地,组织联合攻关,促进全行业科技、业务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要从机制上鼓励气象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科研和业务单位要分工协作:科研单位特别是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相关高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要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成果;业务单位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检验以及业务评估与反馈等工作,要把业务应用成效作为检验和评估科技成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多部门间的合作,大力推进技术支撑和技术集成工作。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完善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等资源共享,打破当前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格局,使科技资源和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气象仪器、数据、科技成果、业务服务、科技文献等的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气象标准体系。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是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逐步实施。作为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力量,中国气象局要在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的过程中,加强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天气观测站的建设,以此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同时,继续加强气象领域的国家野外科学台站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完善气象科技管理体系。要建立科技主管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相结合、面向气象业务发展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实行从立项开始的全过程追踪管理,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针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果登记制度,建立全行业共享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加强专利申报、软件登记和标准制订,推动气象行业出现更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此外,还要加强科技投入的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

  要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意见》,加强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气象科技发展。要抓紧研究制定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要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见》以及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相衔接;要与国家和相关部门“十一五”规划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相衔接;要抓紧完善规划纲要的编制,尽快颁布实施。

  第二,切实保障气象科技投入。稳定的科技投入是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有关单位要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据《纲要》,积极提出项目建议,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任务;各级政府应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要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稳定支持;要在国家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此外,地方各级政府应将气象科技发展纳入当地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并确保对气象科技持续稳定的投入。

  第三,加强全方位合作。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根据国防、地质、交通、旅游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间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产学研机构,组织重大课题并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充分挖掘潜在社会资源,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大力加强区域气象合作和地方气象科技工作,促进区域内新的协作机制的形成,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充分利用国际气象科技资源。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国际气象合作的重点,改进方式,拓宽领域和渠道;要从以跟踪为主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政府间合作为主向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合作转变,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转变;要提高合作水平,提升合作层次,注重合作实效;通过政策引导、协调管理和平台建设,为我国气象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气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挖掘国际教育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加速选拔、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把优秀人才聚集到气象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建设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