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带病”进入轨道 泡沫材料还在脱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7:19 解放日报 | ||||||||||
本报纽约7月5日电(驻美记者 姚大乘)在历经数度推迟发射后,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下午2点38分,“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从佛罗里达州约翰·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成功进入运行轨道。 泡沫材料还在脱落
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15次太空之旅,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独立日”进行载人航天飞机的发射。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格里芬表示,“他们不可能做得更好了”。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怀疑者们对泡沫隔热材料问题的担心。 初步摄像资料显示,在升空3分钟后,有3到4片泡沫材料从航天飞机上脱落,过了一会儿,又有一片飞了出来,还击中了航天飞机的机腹。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还报告说,在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他们看到有一大块像布一样的东西从飞机上飞走,这块东西看起来像航天飞机外的保温层,大约有8英尺长(约合2.44米)。但地面控制中心在查看画面后告诉宇航员,那可能是一块脱落的冰块。机长林赛这才舒了口气:“啊,这真是好消息。” 航天飞机项目主管韦恩·黑尔表示,在升空过程中飞出的那几片隔热材料,因为是在“发现”号已经距离地面很高时才脱落的,那里的空气十分稀薄,不足以使这些碎片加速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损害。但他也表示,“还需要一些时间了解在升空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这次发射,NASA局长格里芬表示,“在每次航天飞机发射前,围绕是否发射的问题都存在不同的意见:“如果泡沫击中了航天飞机但是没有毁坏它,我就认为这没什么问题。当前的目标是保证脱落的泡沫足够小,不至于对航天飞机造成任何损坏。这又不是唯一对飞机造成危险的因素。”3年半前,正是由于升空时一片飞出的泡沫隔热材料击中了飞机左翼,导致飞机左翼受伤,使“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解体。 返航可能面临考验 尽管顺利升空,但技术人员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将是如何让“发现”号12天后顺利返航。 航天飞机外挂油箱外的泡沫隔热层,是在飞机的液态燃料被装进燃料箱后,起隔热作用的。由于飞机的液态燃料温度极低,隔热层可以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和雾在燃料箱外冷凝、结冰。早在去年7月份的飞行过程中,“发现”号就曾经经历过危险的隔热材料脱落,所幸脱落的材料比较小,没有影响飞行。此后,技术人员拆除了脱落部分周围他们认为无用的隔热层。 技术人员原计划还要剥除燃料箱周围起固定作用的支架上的隔热层,再在这些支架与燃料箱箱体和管道间打上泡沫隔热层,但是有关主管人员却决定在这些工程之前就进行发射,因而导致了有关隔热材料的争论。 据悉,在这次发射过程中,将有100台摄像机和雷达用来观测隔热材料的脱落情况。而在进入轨道的过程中,航天飞机上的摄像机也将继续工作,宇航员也对隔热材料层进行近镜头拍摄,观察隔热层的情况。 据透露,技术人员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确定在这次升空过程中脱落的隔热材料是否确实损伤了航天飞机。如果在升空过程和飞行过程中的影像资料显示,飞落的隔热材料对“发现”号造成了严重影响,那么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将全部转移到国际空间站。接下来,将进行一次冒险的抢救工作:派遣“亚特兰蒂斯”号前往空间站迎接宇航员回地面,同时,NASA考虑让“发现”号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自动返航。但是,“亚特兰蒂斯”号同样面临着泡沫隔热材料脱落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