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英国皇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把工作当度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15:56 新闻晚报

  “我很贪玩,把工作当成度假”

  从甘肃黄土地上走出去的农家子弟杨子恒,日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赴英学者。在即将参加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的入院仪式之际,杨子恒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就像度假一样愉快。”

  采访对象:杨子恒英国皇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

  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甘肃,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7年和1992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他现为伦敦大学统计遗传学教授。

  当院士,连提名人都不认识

  记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选拔院士的过程很严格,需要两名提名人同时提名候选人。您是怎么被提名的?

  杨子恒:其实我对选拔的过程也不是很了解,仅限于皇家科学院网站上的描述。也许再过一年,我亲身参与其选拔过程之后会更加了解一些。

  我的一位提名人是伦敦大学的一位进化生物学家,而另外一位提名人我根本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我就是这样“两眼一抹黑”地被提名为皇家科学院院士。

  记者:您是第一位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得知您当选的消息时,您的心情怎样?前些日子您还参加了使馆为您举办的庆祝活动,您有什么样的感想么?

  杨子恒:得知入选皇家科学院时,我的心情基本算得上是平静。

  我当选为院士之后,我所在的伦敦大学也庆祝了几次,都是大家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比较简单轻松。大使馆为我办庆祝活动时,我当时以为大使馆的活动也和学校的差不多。结果却看到了国内主要新闻媒体的各路记者,让我甚为吃惊。

  能成为皇家科学院的一员,我当然很高兴,但可能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因为在我的同行中,论资历论业绩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而他们却尚未获得院士这一荣誉,这让我有些惭愧。不过,现在我倒可以帮他们的忙,因为我可以提名候选人了。

  得诺贝尔奖?我不做这个梦

  记者:普通读者可能感觉您研究的内容很高深,能否浅显地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及研究的应用领域?

  杨子恒:我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比较不同生物种类的基因差异。物种在进化上越接近,它们的基因也越相似。但是如何度量这种相似程度,就需要建立好的数学、统计学的模型,也需要大规模的计算机运算。

  我们用的数学技术并不尖端,但是因为有很多物种、有很多生物学数据,再加上有很多生物学家运用我们的方法来分析,这就显得我们的贡献比较大。

  记者:

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评价您说:“杨子恒是分子生物学华人中的一个奇迹!”您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后,和学院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了同事,您是否有信心继续向着诺贝尔奖的方向迈进?

  杨子恒:钟扬教授对我的评价过于夸张。我们这个领域目前还没有人得过诺贝尔奖,我想将来的获奖可能也不大,我自己更不会做如是之想。

  在海外,不必畏惧“透明

天花板”

  记者: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很难在海外得到很好的个人实现,畏惧“透明的天花板”成为很多人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之一。您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杨子恒: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中国人在英国一样可以做得很出色,特别是在伦敦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只要有能力,肯努力去做,一样有可能做出自己的成就。

  记者:您是否已经有了孩子?会不会想让孩子也向着科学家的方向发展?

  杨子恒:我有两个女儿,她们想干什么职业我都支持,也希望她们能干好。

  记者:您曾经来上海做过学术讲座,不知您对上海的印象如何?何时会再来上海?

  杨子恒:我到过上海两次,间隔不到一年,但变化很大,有日新月异的感觉。我想我将来还会来上海的。

   做喜欢的工作,不轻言放弃

  记者:您1980年参加高考时,因别人作弊,考场30名考生都受牵连,物理成绩全被计为零分。您硬是以缺一门的成绩考入甘肃农大畜牧系。不知道您最初想考的学校或专业是什么?高考的这个意外是否改变了您后来的发展方向?

  杨子恒:我上中学时喜欢数学、物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应当是数学、物理类的专业。因为这个事件,我上了农业大学,接触到了生物学。不过,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因为生物学是这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

  记者:您在国内的老师、同学都说您是个刻苦勤奋的人,这是否是您“成功的秘诀”?

  杨子恒:我相信有的人会说我其实很贪玩,并不是特别刻苦努力。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想有两点对我比较重要:一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工作就像度假一样愉快;二是不要轻易放弃。我只是做好眼前的事情,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把手中的事情完成好就已经很高兴了。

  【亲友忆旧】

  一个意外,他走上生物研究之路

  在父亲杨益的记忆中,杨子恒特别爱读书,只要有书,他就一头扎进去,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因为家里穷,子恒的母亲曾让子恒去打工挣钱,但子恒就是不肯。子恒经常会读书到很晚,有时候实在累了,他就用凉水浇到头上,再接着读书。”

  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走上生物研究的道路源于一个意外。

  杨子恒高中时的物理老师陈铭回忆说,1980年,16岁的杨子恒参加高考,他的高考成绩是定西地区第一名。但由于所在的考场有人抄杨子恒的物理试卷,结果,整个考场的物理卷出现雷同卷,成绩作废,杨子恒的物理成绩不能记入总成绩。尽管如此,杨子恒的总分还是很高,硬是以缺少一门物理分的成绩被甘农大录取。

  在同学、老师、同事的眼里,出身农家的杨子恒最大的特点是勤奋好学、踏实质朴。杨子恒大学时代的同窗何其健说,杨子恒有一张毛主席在书架旁读书的照片,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何其健偶然发现了杨子恒在照片后面写的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杨子恒的另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李发弟说,他对杨子恒的聪慧以及好学仍然记忆犹新。“在上大学时,同学们对杨子恒更多的是敬佩之情,因为每次考试杨子恒的成绩都遥遥领先。”杨子恒的数学和英语非常出众,曾在全省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出色的表现令大家刮目相看。另外,杨子恒令人叹服的一点就是,他的学习方法很得当,效率也高,绝对不属于读死书的类型。

  新闻链接

  英国皇家科学院

  英国皇家科学院(ROYALSOCIETY)的雏形是17世纪40年代中期兴起的“隐形学院”。该“学院”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模式,由一些志同道合的自然哲学家自发组成,不定期聚会,探讨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以及一些相关学术问题。

  1660年11月28日,英国皇家科学院正式成立。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基本上每年一次,每次名额最多不超过44位。

  获此殊荣的都是在科学基础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等。根据遴选条件,获得“皇家科学院院士”(FRS)头衔的必须是英国公民或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是终生的。

  同时,皇家科学院也从国际上的知名科学家中遴选1至6位外国公民,授予“外籍院士”资格(ForeignMembership),其中许多是诺贝尔奖得主,比如,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992年被选为“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目前皇家科学院有1316位院士(其中20位为诺贝尔奖得主);135位外籍院士(其中46位为诺贝尔奖得主)。

  院士的评选有严格的程序。评选的主要指标是学术成就。被推荐的院士候选人必须由两位院士联合签署推荐书。候选人的数量没有限制。

  委员会指定10个评选分会,每个分会的成员一般不超过15位。各分会根据研究背景,将候选人分成三类:主流科学家(Mainstream),即那些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领域有建树的学者;应用科学家(Appliedscience),指那些在应用科学研究中有创新的学者;一般科学家(GeneralScience),指那些在非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有贡献的学者。评选分会在每年的

  1月份确定候选人初选名单(Longlist);每年3月底,各评选分会根据各候选人的学术成果强弱,形成入选名单(Shortlist),提交给学院委员会。4月份,委员会确认44位正式候选人名单(Final

  list),并将其公布给全体院士。每年5月份,由全体院士参加的年度选举大会匿名选出年度的44名院士及6名(或以下)外籍院士。新院士一般在每年7月份参加了入院仪式后,正式被列入院士名单。

  2006年的44位院士中,牛津大学入选4位、剑桥大学6位、UCL大学3位、帝国理工大学3位。

  □朱静远 国际周刊专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