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张清东:只因科研“出差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 10:31 科技日报

  实习生 姜靖

  首先,他是个学者,技术上,理论上每一个难题都让他牵肠挂肚;其次,他是位管理者,系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由他最终定夺;再次,他是名博士生导师,要为10来位研究生的学习负责———

  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任,冶金机械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清东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这三个头衔。用他的话说,科研、管理、教学各占去他三成的时间,另外一成他留给了自己和家人。

  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敲开了这位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清东教授办公室的门。细细打量眼前这位科学家,深灰色格子T恤,米色西裤,半休闲半正式的皮鞋,显得干练,但又不觉得刻板。

  显然,他有些不太习惯接受采访,显得有些腼腆。“这些年几乎没跟媒体打过交道,真不知道该跟你们说些什么。”

  获奖:荣誉是自己的,但功劳是大家的

  “我们有一个合作非常愉快的团队,如果没有他们,单靠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成事情,所以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我们这个团队”

  说起这次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张清东显得更不好意思了。得知获奖了,他不只是高兴,更多的是忐忑不安,甚至不好意思面对跟他一起工作的战友。“我们这个行当出色的人很多,光我们这个团队里就有不少,他们比我年轻,比我干的好。”张清东说这话时一脸的坦诚。

  “我们有一个合作非常愉快的团队,如果没有他们,单靠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成事情,所以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我们这个团队。”说起自己所在的板形研究课题组,张清东总是心存感激。他说,如果没有课题组的同事,自己不可能有今天。能够获奖,最该感谢自己的导师陈先霖院士,是导师引导他走向了科研这条路。

  张清东是土生土长的“科大人”,从1983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随后留校任教至今,“我一直就没离开过科大”,早在1987年,张清东就开始跟随导师从事板带轧机的力学行为与自动控制,尤其是板带钢板形的产生机理、检测与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导师对张清东的影响可谓是“刻骨铭心”。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希望能跟导师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不仅仅是拿个文凭。无论是为人为学,导师都为他做了很好的表率。刚开始是手把手的教,后来则放手让他独立做事。再后来,学校师资队伍新老交替,张清东承担起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多重任务。到现在导师仍很关心张清东的工作,经常提些建议。“导师是我的坚强后盾。”张清东自豪地说。

  科研: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

  “目前国家倡导建立创新型社会,鼓励企业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模式,其实,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这个角度来讲,也该积极深入生产一线,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材料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张清东取得的成绩,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年张清东做了很多跟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相关的课题。这次张清东也是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才特意从宝钢飞回北京。

  “我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学校、现场两点一线。”张清东习惯把武钢、宝钢这样的生产一线称为现场,在做系主任之前,自己大部分时间呆在现场。这跟我们印象里,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科学家形象多少有些出入。

  张清东说,这跟学校的传统有关。北京科技大学以钢铁行业为背景,许多专业都跟企业结合比较密切,单单从其校训“崇尚实践”这四个字就可见一斑,学校鼓励大家都往现场走,解决现场问题。“从大学到现在,我一呆就是20多年,深受学校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

  一个年轻人留校,怎么会有机会跑到像宝钢这样全国大型钢铁企业去呢?张清东说,这同样跟他的导师有关。早在读硕士期间,张清东就开始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跟随导师前往现场。像宝钢这样的企业,非常重视科研,愿意跟学校合作,“人家可能觉得我做得还不错,所以后来让我独立承担一些课题。”

  张清东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现场的情景。1988年7月25日,他第一次去现场出差,一去就是一个半月。“别提当时多兴奋了,总算可以做科研了。”采访过程中,一直少言寡语的张清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显得兴致盎然。那个时候,并非导师强迫,而是张清东自己有很强烈的愿望想要到现场去。与他打交道更多的都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师傅,最长的一次在现场呆了100多天,因此也得了个“出差狂”的诨号。

  很多人对现场有误解,往往以为现场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些不能称为技术问题的问题,能在现场呆那么久的人并不是很多。张清东告诉我们,现场中遇到每一个看似浅显的技术难题,其实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理论原因,到现场找重大生产技术难题,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这样一方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自己又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互惠,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国家倡导建立创新型社会,鼓励企业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模式,其实,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这个角度来讲,也该积极深入生产一线,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张清东说。

  现在,张清东除了自己经常往现场跑外,还经常把自己的几位研究生“轰”到现场去,“我经常对他们讲,不要觉得现场苦,现场累,在现场呆一段时间,绝对不会是赔本的买卖。在现场呆久了,你会发现,技术不仅在大学实验室里有,在现场,操作工人那里也有。你把他们掌握的技术都掌握了,对你自己的知识可以起到一种放大作用。”

  为人:与其步步为营,不如难得糊涂

  “这个时候你要还想坚持搞科研,那么你就不能在意别人的看法。捂住耳朵,糊涂点没什么不好”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清东不断强调,如果说目前他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偶然性占了很大因素。如果硬要追究其中的必然性,他把此归结为自己的糊涂。他对人生没有太多的设计,一步一步走过来,好像都是稀里糊涂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大学老师,科研人员”这样的职业,当时学校条件也不是很好,留校任教的同学很多都转行了。而张清东却坚持留了下来。现在回忆起来,当时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社会上有句说法“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生活窘迫,社会地位不高,“这个时候你要还想坚持搞科研,那么你就不能在意别人的看法。捂住耳朵,糊涂点没什么不好。”

  此外,他的家庭出身也给他的“糊涂”创造了条件。“别人去挣钱了,我没什么感觉。穷惯了,不是不爱钱,而是不知道钱有多好。”张清东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很偏僻的农村,上大学时村里还没通电,现在还没自来水,依然是泥土路,每到刮风天气,尘土漫天飞,让人睁不开眼。上大学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太多的想法。当时高考报志愿,他选了钢铁,有人选了煤炭,有人选了石油。“我们班清一色的报了重工业,因为根本不知道有计算机,所以更谈不上报这个专业了。”

  糊里糊涂走到现在,如果一切重来,还会选择这条路吗?张清东想了想,说,“很可能不会。或许会学其他热门专业,年轻时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很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人生的选择不能再来。虽然当时糊里糊涂选了这个专业,但他至今也没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倒不是因为我现在做出了什么成绩,只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遗憾的。”张清东笑言,自己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没有沧桑感,好像很年轻”,这跟他的乐观,一直都很顺利,没什么遗憾有关。

  -人物档案

  张清东,一九六五年出生。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机械研究所所长,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工业机械(冶金机械)力学行为方向的科学研究,专注于板带轧制与力学处理过程中的机械装备和板带钢的力学行为分析、预测及控制,尤其是板形(瓢曲浪形)的机理分析、检测与控制建模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二十余篇。今年,张清东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