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来访的中国价值:让人体会何为科学精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10:01 中国新闻周刊 | ||||||||||
6月21日下午,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北京举行科技发展答询会,回答公众提问。 新浪科技 刘允/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他既不是当今世界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也不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但他依然足够伟大。 当全场听众屏息聆听他时断时续的电子音,主席台上的霍金自己,却似乎在轮椅中睡着了。
他本来是会议的配角 这里是“2006年国际弦理论会议”的开幕现场,而霍金的演讲内容则是宇宙的起源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到会议主题。然而,在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安蒂·斯特罗明格(Andrew Strominger)等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演讲深邃的弦理论时,人民大会堂6300多名听众中多少显露出观看世界杯带来的倦态,哈欠和瞌睡弥漫于整个会场。而作为“饭后甜点”出现的霍金一登场,世界杯带来的尴尬一扫而空。 用中国科学院一位物理学家的话说,前来参加会议的听众,恐怕2/3以上是来看人而不是来听大会内容的。他们想看的人,当然是这个“喧宾夺主”的科学明星——史蒂芬·霍金,因为他是一个活着的神话。 他能比肩爱因斯坦吗? 众多的报道都把霍金看成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并且认为他可以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时间简史》中,霍金在其书后附录中也只简介了三个科学前辈: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很多人说,这是霍金在暗示,自己可以跟历史上这三个大科学家比肩。 我们先依据《时间简史》中的次序回顾现代天文学、宇宙学中几个关键的事件。第一件大事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这是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由爱因斯坦一个人完成的;第二个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是哈勃观测到“所有的星系和恒星都在离我们远去”,这暗示着宇宙在膨胀;第三是伽莫夫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并且在后来因为观测到宇宙爆炸留下的微波背景辐射而得到有力证明。这三次突破,加上对大统一理论研究的介绍,也就构成《时间简史》的主要内容。 《时间简史》写出来之后,现代天文史上又有了第四次大发现:由于暗能量的作用,宇宙在加速膨胀。暗能量的发现是以美国一个科学小组为首的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次大发现,都没有霍金什么事。 很多观测天文学家都认为,霍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理论上推导出黑洞的“霍金辐射”。这是目前已经被证明了的一个理论。而他更多的理论,尤其是有关宇宙爆炸之初的一些研究结论,迄今,以及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显然无法验证其真伪。 正因如此,尽管霍金本人未必同意,但科学界(包括天体物理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多数人都认为,霍金的确是一个优秀科学家,但至少在目前,他与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无法相提并论,与哈勃、伽莫夫以及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薛定鄂等人做出的贡献相比也相差甚远,甚至未必比得上他的同事彭罗斯。 显然,更愿意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是广大公众。 科普大师中,他排第几 霍金的人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1岁被查出患上卢伽雷症(又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令他全身运动神经逐渐失效,现在他仅有几根手指还能动弹)之前,他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数理科学学生。 患病之后,他以惊人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在学术上取得一个重度残疾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并担任了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是牛顿和迪拉克曾经担任的职位)。从这时起,他成了科学界的一个传奇; 第三个阶段,则是1988年《时间简史》的出版。 如果没有《时间简史》,霍金的知名度未必会大过同样苦受病痛折磨的数学家纳什。《时间简史》真正让霍金从科学界走向了公众。从最初发行至今,《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3000多万册(有人甚至估计,如果加上盗版书,全世界已经销售超过5000万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并且由于《时间简史》,普通大众甚至已经把黑洞、宇宙同霍金划等号。他成了科学界的神话。 那么,霍金是否就由于他的《时间简史》而成为古今科普第一人了呢? 没有。20世纪至少有两个人在科普方面做出的贡献比霍金更大:第一个是卡尔·萨根,第二个是伊萨克·阿西莫夫。 卡尔·萨根是《时间简史》的序言作者之一。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终身强调要把自己所学报效给社会。在众多的科普著作之外,他所做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就是设计了携带在“旅行者”和“先驱者”航天器上送给外星生命的光盘。 而著作等身的阿西莫夫则更是以众多科普和科幻著作成为科普界的泰斗。他的小说被评为“真正的科幻小说”,其 “科幻”提法既大胆又合理,很有科学基础,甚至对同时代的科学发展方向产生一定影响。 霍金在《时间简史》前言中还特意提到、并且褒奖之前的一本科普著作:温伯格的《最初三分钟》。应该说,霍金和温伯格有点相似,他们首先都是科学家(温伯格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成功地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宇宙(《时间简史》整本书只用到一个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霍金显然为此自豪),但普通大众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书的内容。显然,《时间简史》现在已经比《最初三分钟》更为成功。 中国需要霍金 然而,卡尔·萨根和阿西莫夫在对全世界进行科普的时候,中国却正处于一个封闭的时代。甚至,今天并没有太多的中国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个时代,世界上还有一个霍金,已经是今天中国人的幸运。 这是霍金第三次来华。他第一次来中国是1985年,第二次是2002年的秋天。 实际上,这次霍金演讲的内容远没有2002年那次多。半个多小时中,他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解《时间简史》中前面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相对比较浅显)。演讲的最后部分是《时间简史》中没有的,那就是科学家在近几年才发现的“宇宙在加速膨胀”。 “来这里就是为了看到霍金。对于他的演讲,我看着中文字幕也依然似懂非懂,”来自中科院计算数学所的一位女研究生说,“家里有也《时间简史》,看过,但没看懂,也没看完。” 显然,会场中大量的中学生更加难以听懂霍金的理论。但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会场的人满为患,这次人民大会堂6300多名听众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鸦雀无声,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 “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使得今天的中国公众中有这么多人知道黑洞、大爆炸、奇点这些概念;他的残疾之躯和取得的成就让人们更深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霍金让中国年轻一代对深邃的宇宙产生更大的兴趣,他在呼唤更多青少年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中国科学院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如此评价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方玄昌】 (感谢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