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说抚仙湖水下古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 17:06 新华网云南频道 | ||||||||||
新华网云南频道6月17日电(记者伍皓、李倩)自潜水员耿卫发现抚仙湖底有古建筑遗迹以来,这座神秘的水下古城就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2001年6月第一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根据记者当年留下的采访资料整理如下: 当时,北京大学城市地理系教授、环境考古学家于希贤认为,该遗址是一座古滇聚
这个聚居群落大约由8个石头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水域中,面积约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5个群落基本连片,各个群落建筑体量各异,且分为1号、2号、3号群落。于教授根据三个群落的规模、数量、面积和石块的加工程度,把它们分别称作"一般居住区""富人区"和"贫民区",还确定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群傍山临水而建,所傍数座山体有大面积断裂陷落痕迹。于教授认为,古滇建筑群落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陷落水中的,山体下陷年代大约在2000多年以前,可能与澄江当时的一次大地震有关。 关于该建筑群落的年代,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的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底的建筑群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 于希贤教授认为,对水下古滇聚落群的考察,进一步证实古滇国确实出现过重要的文明时期,发掘、整理、弘扬"古滇王国"文明,有利于增加云南古文化内涵。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祺先生则认为,尽管对抚仙湖水下古城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水下古建筑群是人力为之而非自然形成;二是这么大面积的石头建筑,当初一定是建在陆地上,后来因水面上升或有突发事件,如地震或陷落才导致建筑湮没于水中。 张增祺研究员分析说,从水下发掘出的石块样品来看,一面打磨得非常光滑,另一面比较粗糙。两块石头进行对拼时,发现使用了粘接材料,经鉴定是含碳酸钙的石灰石,但没有烧过。同时还发现石头与石头缝隙间的填充物既有小碎石,也有螺壳。 根据首次抚仙湖水下探秘的有关考察资料,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范围大约在2万平方米左右,从13米深处直到接近80米深处。根据上述这些考察结果,当时大部分专家相继否定了"水坝说""码头说""路面说""祭祀场所说""村落遗址说"的可能。但对于"俞元古城"的说法,专家们当时认为也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尽管在现今澄江境内史书曾记载过三个古城,其中两个已有确切地点,只有建于西汉末期、东汉早期的俞元城到隋唐以后就再没有任何记载了,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考古材料证实,所以还不能下此定论。 抚仙湖水下的古建筑群到底是消失了1700多年的俞元古城还是其他不为人们所知的另一个人类文明遗址?人们期待正在开展的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能有一些新的发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