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专题 > 正文

抚仙湖水下探秘首日发现有人工印痕的石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 09:08 新闻晨报

  昨天上午,抚仙湖“水下古城”第二次探秘活动正式开始。当日,随着一块凿有三道人工印痕的石块的“现身”,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成果引起有关专家的极大热情。潜水员耿卫出水后说,水下的不少石块上都有类似印痕,约有1.5厘米深,这些石块上的印痕拼接后有可能是幅图案,后来断裂开了。

  抚仙湖“水下古城”是怎样进入公众的视线,并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探索?昨天,
抚仙湖古建筑群发现者耿卫向记者讲述了这一经过。

  探秘首日

  “水下古城”完全有资格申遗

  上午10点,9名探险队员身穿潜水服纵身跃入抚仙湖。半小时后,

中央电视台一名专业潜水记者扛着水下摄像机与潜水员耿卫一起入水。随即,湖底画面通过缆线,清晰地显示在作业船的电视屏幕上。

  首先进入画面的是大小不一的石板。由于年代久远,石板上都长满了水草。“这些石板非常规整,有明显人为加工的痕迹。”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指着屏幕上的石块说。记者看到,虽然石块与石块间并不紧密相连,但石块的形状相当规整,有长方形、菱形,还有三角形。

  “这些规整的石块可以表明,这是人工遗迹,并非天然石块。这样一座庞大的‘古城’是相当了不起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2.4平方公里的古城非常宏大,“当时周边的县城规模一般在0.25平方公里,而一个郡的规模也不过0.64平方公里。仅就这点来看,‘水下古城’申报世界遗产也是完全有资格的。”但刘庆柱同时表示,它是否为人们用来居住的城,或是发挥其他功用的活动场所,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带印痕石板渐显“水下古城”价值

  在游过一堆堆石板之后,耿卫停在了一块长宽各有1米多的石板前。他用手轻轻拉开覆在石上的水草,三道印痕赫然现于石上,类似大写字母“I”与“y”。此时,李昆声教授凝神观看着画面说:“这明显是人工凿出来的痕迹。如果是水流作用,应该更为光滑,不可能是三道比较粗糙的深印。而且石块巨大,雕凿比较费力,应该是刻意凿上去的。”

  据李昆声教授介绍,古人曾有用印痕做标记来表明工匠身份,“如姓李的工匠做的,就刻上几痕,姓王的工匠做的,就刻上另外样式的几痕。不过这些印痕是不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确定,如果是文字符号又代表什么意思,这些问题也有待考证。”

  昨天上午的探秘活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记者了解到,7天的探秘活动中,每天都将有新成果发布。

  “如果能描绘出水下古城的概貌,这将是非常大的突破。”刘庆柱所长告诉记者,考古是一个周期特别长的活动,“相比之下,水下考古的难度更大,要想复原一个2.4平方公里的城更是不容易。”

  抚仙湖古建筑群发现者耿卫讲述

发现之旅

  “这辈子用来研究‘水下古城’不知够不够”

  据说耿卫对媒体有点冷。如果对记者不满意,他会用一句“天知道”打发了事。在抚仙湖“水下古城”开展探秘活动期间,晨报记者踏进了耿卫在抚仙湖北岸的办公室。对这没有预约的采访,记者心中很是忐忑。

  但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就凭你一人摸黑走了三公里多的路到这里,我再忙也要接受你的采访。”耿卫爽快地对记者说。眼前的耿卫一身黑———黑T恤、黑裤、黑凉鞋,外加一副黑框眼镜。从20岁成为一名潜水员,至今耿卫已潜水16年了。不过相比职业潜水员的身份,更多人把耿卫看作一名探险家,而在他的名片上,头衔则是抚仙湖水下古迹研究协会会长。

  发现奇迹,抚仙湖潜水探险遭遇“水下古城”

  1992年5月,耿卫发现了抚仙湖“水下古城”。当时,他已是一名职业潜水员,家在澄江,离抚仙湖不远。周末,别人往昆明市里跑,他就往抚仙湖边跑。

  “能发现‘水下古城’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对于记者的感慨,耿卫满是肯定,“的确。如果当年没有发现,耿卫还会继续在抚仙湖底潜水。按照耿卫的性格,发现是必然的。”说到自己,耿卫习惯直呼其名。

  18岁高中毕业时,耿卫曾在毕业留言册上写下“骑鹿访名山”,后面还画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和尚。“出去旅游得有钱,耿卫当时拍脑瓜就想到要做一个和尚,化缘走天下。”

  耿卫说得哈哈大笑。后来,耿卫报名参加潜水员招考,并在60多名报名者中第一个被招收成为一名潜水员。“当初考潜水员,主要是为了顺父母的心意,有一份相对安定的工作。”耿卫告诉记者,自己最亏欠的就是父母。

  1992年“五一”放假期间,耿卫在一个名为“磨刀石”的地方下水,这次却遇上了新状况。“潜游一段时间后,发现是在沿着一个不断上升的斜面前进,越潜越接近水面。”更令耿卫吃惊的是,他发现了一块块凌乱的石板,“石板有明显的人工痕迹!”这一切让他想到了关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传说。耿卫抑制不住兴奋,此后至今,耿卫就与这座“水下古城”结缘了。

  情迷抚仙湖,10余弟兄与他并肩作战

  从1998年开始,耿卫干脆在抚仙湖北岸租了房子,往屋里一箱箱搬方便面。这样就可以整天泡在抚仙湖了。“那时不知吃了多少方便面,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来不觉得苦。”

  虽然“水下古城”工作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认定方面的,资金方面的,但耿卫说他永远不会放弃。他的执着精神也吸引了一批人到他身边。至今,耿卫已有12个弟兄和他并肩作战,时间最短的也跟了耿卫3年。当晚,记者还见到了一个叫俞波的年轻人,他刚辞去了一份有闲有钱的工作,希望能加入耿卫的潜水队。

  “现在,耿卫最愁的是怎么给这帮兄弟发工资。”耿卫告诉记者,自己和弟兄们每年都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苦钱”,“就是工作赚辛苦钱,这是云南的说法。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做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工作。”作为职业潜水员,耿卫收入颇丰,“我们会承包一些工程,会去其他地方,像你们上海、大连进行水下作业。”耿卫的另一名朋友李晖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为了抚仙湖的“水下古城”,耿卫早已是百万富翁了。

  5年研究,许多新发现一直对外保密

  “自从第一次潜入抚仙湖水底废墟,耿卫就试图揭开它的神秘。耿卫担心这辈子用在‘水下古城’上是不是够?”耿卫自问。

  耿卫的一个兄弟告诉记者:“他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看书查资料,早上一大早又起来了。”

  自从2001年进行抚仙湖第一次探秘以来,更多的谜团接踵而来:“水下古城”作何而用?它是传说中的俞元古城吗?还是像有些专家猜测的是古滇国的国都?耿卫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对史料的钻研中。

  “2002年3月,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采用对水下工程的测量手段取得了数百个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阶梯形建筑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失落的文明,是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抚仙湖的文明。”在一篇日记中,耿卫这样写道。

  自2001年起,耿卫一行一直在努力寻找能打开抚仙湖古文明遗迹神秘大门的工具和突破点。“2003年和2004年,我们得到上海交大和中国探险协会等单位的帮助,对抚仙湖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声呐扫描,结果令我们兴奋。”耿卫相信抚仙湖水下古迹与古滇文明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文明存在过,必定会留下它的痕迹,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水底下。我们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来确定这样悠久年代的人工建筑,当时的居民到底是谁?”

  记者了解到,在这5年里,耿卫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并摄制了大量图片。不过,耿卫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会在这7天的时间里慢慢展现给大家。”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徐惠芬云南玉

  相关专题:

  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5,000篇。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