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专题 > 正文

抚仙湖2001年水下探秘发现重要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21:40 玉溪新闻网

  2001年06月03日进行的抚仙湖水下探秘打捞出一批文物,其中最引起瞩目的是发现了一条“龙”。

  水下发现重要文物

  据新华社消息,据考古队员描述,这条龙长约1.6米,头上长角,没有爪子,身上也
没有鳞片,很象一条蛇。龙雕刻于一块长约1.8米的青石板上,身子凸出石块,呈浮雕状,从绘画风格来看,初步估计是秦代以前龙的造型。这是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中首次发现人工雕刻而成的案。

  另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个铺满石块的斜坡,上面是各种形状规整的石头,石头上布满青苔。从30多米水下现场传回的信号清晰地看见,石块有长的,方的,三角形的,石块之间的缝隙也清晰可见。

  考古工作者在抚仙湖底两块青石板间的黏合物中,发现了一枚贝壳。由于是砌在墙中的,可以判断贝壳的的年代早于或等于古遗址的建筑年代。经过炭14检测,这枚贝壳大约生活于距今1750年前,正负不超过100年。

  考古队员还打捞出一块附有1000年前黏合剂的石板,一个可能系生活用品的陶锅,一块用于铺地板用的石板。

  考古专家根据这些探秘成果初步分析认为,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可能是一座城镇,也可能是一个大的村落。从时间来看,这座水下古建筑应该不晚于东汉中晚期。但专家同时认为,现在只能是一些非常粗浅的认识,要最终撩开蒙在抚仙湖水下遗址上的神秘面纱,还有待更艰苦细致、更长期的探秘调查、发掘和研究。

  创我国考古史上多个“第一” 

  今天上午,一支由国家水下考古队员及考古学、建筑学、地质学等专家组成的庞大专业队伍,云集云贵高原上的滇中抚仙湖,对众说纷纭的湖底千年古建筑遗址进行全面考察。据扬子晚报孔小平、刘维扬、陈明明报道,这次探秘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进行湖泊水下探秘,也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实施水下古代建筑遗迹探秘调查和首次运用

机器人进行探秘行动。

  来到抚仙湖探秘现场的考古专家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古建筑学会理事长杨鸿勋、云南博物馆馆长王仁湘、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等。哈尔滨的徐新胜老师还专门以声音作为媒介来探测水下地形的先进设备,画出了抚仙湖水下三维地形图,帮助确定探秘方位。早晨的抚仙湖,微风习习,湖面波浪点点。当地气温在20℃左右。

  8:08,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开始,用于考古的潜器——白色的“鱼鹰一号”下水。现场专家介绍说,该潜器重达14吨,考古人员在里面可以通过潜器上配备的先进的水下探测系统和声纳系统进行探测。

  8:18,考古队员们离开考古船,潜入湖水。湖水温度较低,约14℃左右,考古队员下水后感到全身冰凉。

  8:21,队员们抵达水下10米深处的探秘现场,考古队员们明显感到耳膜的压力增大。由于昨天刚下过雨,湖水较浑浊,水底能见度只有2-3米,湖底非常松软的淤泥和青苔展现在考古队员眼前。他们立即开始用不锈钢管搭建“探方”以建立坐标系统,并在不锈钢管上每隔20厘米就用红色的胶布做一个记号,以方便在水下辨识,同时用水下摄像机、防水绘图纸、特制的照明灯等水下专用器具对湖底进行测量。考古队员们2人一组进行工作,一人进行探秘发掘工作,另一人负责安全工作。由于是在水下,考古队员们基本处于失重状态,既要克服湖底的压力还要控制湖水的浮力,工作有不小的难度,因此配合默契是非常关键的。

  8:48,用于水下探秘的小型水下机器人“金鱼一号”入水。该机器人是我国自己研制的,属于全封闭式的,通过“缆控”能深入到潜水员无法到达的水下100米深处,通过自身的编辑系统,将清晰的水底实况录像传回地面。

  快9点钟时,水下考古队员通过潜器发现2块石块,上面隐隐约约有阴刻的花纹。有关人员希望能从这块石材上的花纹来判定其遗址的建筑风格与年代。水下考古队员2人在取样,他们进行绘图照相,确定位置,并用绳索和气囊将之吊出水面。

  9:18,这块200多斤的石块终于浮出水面。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这块70厘米长的石块送至考古专家面前时,专家们立即断定石上的花纹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雕刻的痕迹,但专家从石块边上的石灰砂浆和背部的痕迹,断定是人工开凿的建筑构件。专家从石灰岩水蚀的痕迹初步判定,该石件在水中至少存在了千年以上。

  9时55分,水下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只广口的“平底”陶釜。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为这个建筑遗址的年代确定了一个底线。专家表示,类似这种样式的陶釜在滇池、抚仙湖地区也曾出土过,年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汉魏。由于陶器一般不太可能在建筑废墟中保存完好,因而这个建筑遗址的年限应早于或与陶釜的年代相同。

  考古人员又通过潜器,在水下发现一座长30米左右的石墙。该石墙高1.5米,最高处4米,平均宽3至5米。墙上的石块形状非常规则。

  据声纳探测,抚仙湖水下的这片古建筑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2000米。这种大面积的古建筑遗址在中国尚属罕见。从水下建筑的材料和拼接方式初步认定,这又是一座汉唐之前的古城。但从建筑与地势的结合的设计风格来说,应当是汉代的,如此大的古城不应当是“传说中古俞元城”,古俞元作为郡县不会有如此规模,这应当是王侯的一个的驻地才会有如此规模。当然,最后的结论要等到全部探秘结束才能得出。

  抚仙湖水下古遗址发现始末

  1992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职业潜水员耿卫制定了一个计划:利用2至3年的时间,潜游完抚仙湖区域,摸清湖区水底的的基本状况。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一锻炼计划会引出震惊全国的水下古遗址。

  同年5月2日,当耿卫潜游至抚仙湖东北面水域时,发现湖水在这里变浅了。他下潜至水下约9米处,碰到了一道长满水垢和青苔的石梁,顺着石梁向下,他发现这里的地质状况奇特,在湖底堆砌了大量的青石块,且个体石料体积非常庞大,和湖底其它地方不同。耿卫在自己的潜水日志中记下了这一奇特景观后,又开始继续自己的潜水计划。

  1994年10月,耿卫顺利完成了抚仙湖区域的潜游计划,但并未在其它地区发现类似的大规模石建筑,这成了耿卫心底的一个迷。1996年,当耿卫再次翻阅从前的潜水日志时,1992年的记录引起了他的重视,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抚仙湖东北水域进行潜水考察,发现在方圆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10余个石建筑群落,有个别相连,其余都是独立的,最大的一个呈拦水坝的形状。

  为了搞清楚这些石建筑的来历,耿卫查阅了许多古书,并着手搜集抚仙湖的民间传说,但关于这一遗址,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当地也无人知道,只是老一些的渔民说,他们小的时候抚仙湖里就有一条石龙,天晴的时候能看到。

  1998年,耿卫从这片水域中打捞出一块破陶片。为解开心中的疑团,他携带陶片来到云南省文物局,向专家描述了水底建筑的状况。考古处熊正益处长对陶片作了初步鉴定,认为这是汉代陶罐的残片,并对耿卫说,一块陶片说明不了问题,你能不能拍些照片或录像回来。

  由于没有专业的水下摄影器材,耿卫回家后便自己动手制作密封罩,向朋友借了摄像机试着带到水下拍摄。刚开始时他的拍摄技术欠佳,又因为水下采光不足,拍出的片子模糊不清。有的人看后问耿卫,你这是在哪个鱼塘拍的?有一次不小心,密封罩进了水,几万元的摄像机烧坏了,耿卫不得不自己掏钱买设备还给朋友。

  然而,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嘲讽也没有改变耿卫探寻古遗址的决心。几年来,他在抚仙湖东北水域先后下潜60余次,以查清古建筑的轮廓。1999年,耿卫借到了一部数码摄像机,多次携带至水下拍摄,图像较为清晰。去年,耿卫将水下古遗址的录像带呈现给专家,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11月11日,澄江县主要领导观看了录像带,表示对这一古遗址的保护和考察工作将给予支持。11月12日,地方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水下古遗址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洋网讯)(2001年06月03日14:3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