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4:59 科学时报 | ||||||||||
本报上海6月9日讯 (记者 黄辛)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的特性。6月9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有关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专家介绍,脑内神经细胞包括两类,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科学家对神经元的
近年的研究发现神经元与NG2胶质细胞(又称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之间有直接的突触联系。但这类突触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具有可塑性?产生可塑性的机制等重要基本问题还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及其博士研究生戈鹉平、杨秀娟等经过四年多的研究,发现这类突触的功能也具有可塑性,可以产生长时程增强反应。有意思的是,这类突触产生长时程增强反应的机制和神经元间突触产生可塑性的机制不同。大多数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突触产生的长时程增强反应是由于激活了一种叫NMDA的受体,而NG2胶质细胞没有NMDA受体,但这类胶质细胞有一种对钙离子有通透性的AMPA受体,通过激活这类AMPA受体可以在NG2胶质细胞的突触产生长时程增强反应。 由于脑内有大量的NG2胶质细胞,而突触的长时程增强反应又被认为与脑的信息处理、储存及学习记忆等有关,NG2胶质细胞的突触具有可塑性这一发现及其产生机理的阐明,对人们认识脑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黄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