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居世界前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9:52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周玮、周婷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全世界十分关注的新课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最早倡议和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走在世界前列。 孙家正介绍说,我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近年来,在非物
在立法工作方面,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前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由全国人大、中 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门组成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对法律草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各地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截至目前,云南、贵州、福建、广西以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苏苏州市等地已相继颁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在工作机制方面,我国从2003年起至今,先后建立了由文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参加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从2005年6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公示、审核工作。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第一批国家名录518项。 2006年2月12日至3月16日,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联合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同时举行了专场文艺晚会,广泛宣传了我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全面展示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参观展览的人数超过35万人次。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文化部要求各地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我国正在筹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站;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文化部多次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后,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