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早报:科研者的科学素质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09:34  东方早报

  徐迅雷

  中国科协七大于5月23日在北京开幕(5月24日《新京报》),而同一天的《科技日报》刊登的长篇报道,披露了一项调查结果:74.5%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零!

  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有部分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因为市场的原因,但不可否认,这其中也有相当比例是科研者的自娱自乐,甚至是通过立项目、跑经费而把所谓的科研弄成挣钱手段的“伪科研”!而这些所谓的“科研”,都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管科研的官员在呼吁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当然没有错。可更重要、更紧迫的恰恰是从事科研的这些人要提高“科学素质”。

  我的老母亲也曾以为我的电脑得病毒是因为掉进灰尘了,当时我也笑了,但没有一点嘲笑我母亲的意思,她是半文盲,不是她蠢笨,而是她所处的环境没有给她提供求学的机会。而那些被国家、被衣食父母竭力供养、培养过的科研高人们,在使用种种手段“赢取”公共经费,鼓捣不能“转化”的所谓科研的时候,在他们嘲笑别人低素养,而彰显自己高智商的时刻,他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科学素养”吗?

  看看新闻里经常报道的论文剽窃、科研造假、学术腐败,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稀缺“科学素养”。难道一个懂得计算机病毒怎么查杀的“研究人员”,就是懂得“科学精神”、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吗?非也!5月22日《报刊文摘》的头版头条是《一些中科院院士提醒谨防“学术权威通吃一切”》,二条是《中纪委科技部人员约谈上海专家,问计科研反腐》,看看这样的标题,就不难明白什么叫“科学精神”的沦丧!

  自然科学的研究如此,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好不到哪里去。随手就可以抓来“典型案例”———比如对“医改”的研究。“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日前推出的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认为:中国10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但是其原因“并非如国研中心去年的研究所言是推行市场化惹的祸,而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国研中心”去年的“研究成果”名震四方,“绿皮书”的结论显然是对它的否定。谁是谁非我们局外人也不好判定,但总有一个错了吧。那么,把哪个当真才好呢?

  比起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错误与荒谬更可怕,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是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可是,还有多少“错误的科研成果”在误导我们这个稀缺科学素养的可怜世界呢?

  这次科协大会将讨论出台关于科研人员“诚信档案”的相关规定,“条文发布后,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项目中作弊、造假,以及论文剽窃等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诚信”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子,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起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