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 > 正文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交给人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4:44 科学时报

  本报记者 王学健

  五年前的那个春天,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五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又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来临,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3日在京召开。为迎接这次盛会,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稿件,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科协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在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把科学交给人民

  “据中国科协最新一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对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公众参观过各种科普设施的调查显示,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的公众比例最高,为36.7%。”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彭友东表示,36.7%这个数字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哪项活动能够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人参与。

  中国科协进行过多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一直想搞清楚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到底是什么程度?有所提高还是降低?但结果是有高有低。也有专家曾表示,调查结果不能直接反映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指标体系有问题,不太适合中国国情,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评价体系。

  在中国科协做了多年科普部部长的彭友东,一直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上面。彭友东认为,对于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而言,科普只是手段。目前,科普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一个人在学习阶段的学校的教育和职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对更广大人群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科普活动。但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科学的普及,都着眼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彭友东说,中国科协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科普工作大发展的五年。中国科协作为科普的主力军和主要社会力量,在开展经常性、社会性科普方面做得比较多,投入工作量和资源最大。

  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作用,有力促进了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

  为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近五年来,科普工作者不断探索,科普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让科普与公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据统计,五年间,共举办各类科普讲座54万余次,听讲人数2亿多人次;举办各种展览19万多次,参观人数4亿多人次。

  面向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学校和军营,中国科协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科普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2004年、2005年的科普日活动,参与群众达1亿人次,有33万名科普志愿者参加。“科教进社区”活动的覆盖面达上亿人次;“科普大集”、“科普之冬(春、夏)”、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已扎根基层;“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每年都有几百万名青少年参与。

  彭友东介绍,科普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传播、面对面的传播、各种培训班相比,现在更加注重利用新的手段,如在媒体上开办专栏,利用网络传播等等。近年来,我国各类科普网站也从无到有,目前,全国有各种科普网站三四百个。

  目前,全国已建成科技馆256个,多数大城市拥有了自己的科技馆;基层科普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和农村中的科普画廊从五年前的一万多个发展到现的20多万个。全国26.8%的社区已拥有综合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并组建了7083个社区科普学校(大学)。

  科普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发展了很多新型科普设施,包括电子科普画廊、流动的科普设施等。在

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科协为地方配备了68辆科普大篷车。科普大篷车上配备几十块活动科普展板、公众可以动手参与的几十件科普展品。展板可以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展品可以激发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兴趣,百姓亲切地称科普大篷车为活跃在乡镇村寨的“流动的小科技馆”,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关统计表明,有些地区的科普大篷车活动半径达几百公里,每年有近300天为所在地区群众服务。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科普,专门为科普立法,并且通过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彭友东介绍,在推动国家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中国科协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研究制定。《科普法》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部关于科普工作的专门法规。

  近三年来,在中国科协与13个有关部委密切合作,完成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国务院已于今年2月正式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

  同时,中国科协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科普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营造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会同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

  各地科协也在积极推动本地科普政策法规的建设,目前,全国近1/3的省(区、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部分省、区制定了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是空泛的概念。”彭友东表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把公众的科学素质看得高高在上,而实际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是要把科学变成人民手中的武器,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某种角度说,一个农民掌握了农业技术知识,改善了生产,对封建迷信的抵御能力自然会加强;对一个城市的市民而言,掌握了如何预防高血压,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更加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提高社会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事业的支持,实现对于包括科学技术事业在内的社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帮更多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

  “2005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28次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大会上,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中国科学家,不是以中国代表团的身份参加,而是以相关国际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在一次大型国际组织的会议上,看到很多中国人的面孔,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过去,中国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能组织一个十几个人参加的团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朱进宁表示,“中国科协参加的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是目前科学界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国际组织,被称为‘科学界的联合国’,其下设27个独立的专业组织。在苏州的这次会议上,中国科学家在27个专业组织中的19个担任主席、副主席、执行委员等职务。其中,中国科学家路甬祥是代表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参加,中国科学家张宏仁是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身份参加。”

  在世界范围内的几千个国际科技组织中,有影响的也就是200个左右,中国人大部分都参加进去。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性学会代表我国加入了219个国际科技组织,而其中的1/3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至2005年年底,在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这两个最有影响的国际科技组织中,我国科学家都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通过中国科协及全国性学会和科学家个人的共同努力,共有357位中国科学家进入相应国际组织不同领导层任职,在国际组织中担任执行委员以上职务的中国科学家有103人。朱进宁欣喜地介绍,“这个数字比过去有所增加,中国人没有丢掉在国际组织中的高级职位。在有些国际组织中,中国科学家已经担任主席、副主席,过去,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是很少的。”

  朱进宁表示,现在,中国人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已经是“有人、有声音、有事”。中国人不仅进去了、发挥作用了,并且已经开始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我国在许多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除了学术问题,国际组织的行政、国际计划等,中国科学家都参与进去,不再像过去那样沉默,而是大声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已经不仅仅是参与大型国际科学计划,而且开始提出国际科学计划。

  “与以前大不相同,过去因为没钱参加或者水平不够等原因,中国科学家很少参与很多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中,不仅有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足以让外国人重视。”

  “为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提供舞台,争取在国际上有可能放光彩的中国科学家更多走出去,扩大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一直是中国科协对外工作努力的方向之一。”朱进宁介绍,从中国科协六大以来,中国科协重点加强了帮助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这项工作。除了经费等方面给予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科学家支持之外,还实施了国际组织后备队的工作计划。这项工作要求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相对应学科的学会中要有三位中国科学家做支撑,以便将来能够把相关职务承接下来。为此,中国科协经常组织相关科学家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讨论国际科技界共性的问题,同时,请有关外交、环保等领域专家讲课,开阔这些科学家的视野。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积极组织在华召开的国际会议,为我国科学家走向世界提供舞台。五年来积极争取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参加会议外宾达5.5万人次。我国成功举办世界工程师大会和国际科学理事会第28次全体大会,分别被国际科技组织誉为“国际工程界最辉煌的大会”和“国际科学理事会历史上最成功的全体大会”。由我国相关全国性学会承办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第9届国际动物学大会、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等一批重要国际会议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促进学科繁荣和科技进步

  “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大部分是通过学会来联系的。中国科协的学会,涵盖了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目前,由中国科协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全国性学会共187个,其中167个学会为中国科协的组成团体。在167个全国性学会当中,一些学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1966年间成立的有53个。”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中国科协六大以来,在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增强学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科繁荣和科技进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促进学科繁荣和科技进步。近年来,中国科协围绕科技创新和学科前沿的重点问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舞台,学术交流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学术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结合日益紧密,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系列性已成为发展趋势。

  五年来,科协系统共举办国内学术交流会议79100多个,共有920多万人次的科技人员参加活动。从1999年起创办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已发展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科技界学术盛会,并形成了大科普、综合交叉以及为主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和定位,五年来累计有2.5万多人次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论文1万余篇,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地方科协和学会的综合性、跨学科学术活动的发展。众多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成为本学科、本行业领域内的重要活动。许多省、市科协举办的科技论坛、学术交流月、学术节活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精品项目。数十个全国性学会组织研究并发布了学科进展报告。

  冯长根介绍,中国科协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增强学会发展能力,使得学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民主办会不断加强,组织体制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学会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学会改革提供了经验。加大对会员服务的力度,对会员的凝聚力有所增强,实行了统一登记制度。各级科协所属学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费筹集总额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4%,其中学会活动收入已成为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积极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在承担政府转移的规划制定、技术标准制定、技术鉴定、科技奖励、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关全国性学会共设立了78种社会科技奖项,承担了198项技术标准制定或技术鉴定工作,开展了24类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配合人事部、教育部、建设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积极推进我国加入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体系工作。

  建立党和科技工作者的沟通渠道

  “科协是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是针对人来做工作,但长期以来,家里有几口人,这些人中间是男女是老少的情况,一直没有特别清楚。”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工作者调查是从2002年启动的,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先后实施了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工作者状况和需求调查,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西部科技工作者政策环境状况调查,科技工作者权益保障状况调查和影响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调查等。

  中国科协于2003年进行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得到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数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首次调查分析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了解和掌握了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走势,一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中央有关部门也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分布状态和利益关系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数据显示,科技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工作者数量达217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20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科技论文总数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占世界总量的5%,位居世界第五位。科技人才队伍中高素质人才的比重不断提高,研发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80%。

  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显著改善,中青年人才成为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45岁以下人员已占70%。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人员的分布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企业研发人员大幅增长,目前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总量比重已超过60%。

  2005年,中国科协又进行了科技工作者权益保障调查,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收尾阶段。2006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已经启动。中国科协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150多个调查站点,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思想动态、权益保障、流动趋势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以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 ,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据悉,2006年将重点开展县域科技人员状况调查、转制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状况调查、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调查、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等等。

  科技服务硕果满枝

  五年来,各级科协组织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作为开展科协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和切入点,围绕“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统计资料显示,五年来,全国性学会和各地科协向各级党政部门共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16万多项。各级科协组织学会和专家,积极参与有关科技、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研究,献计献策,取得重要成果。为配合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开展了“2020年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组织100多个全国性学会、2000多名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参与了15个综合专题和30多个学科发展研究,形成了3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制定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信息化建设论证、《2005-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等一批重大建议和决策咨询成果,有关内容被采纳,产生良好效果。每年编制《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和《病虫害防治绿皮书》,为减灾防灾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预报和建议。

  中国科协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五年来,科协咨询机构共完成各类技术咨询合同27万多项;“金桥工程”实施项目进一步扩大,达4.4万项,“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协作对子增长了近70%,发展到5000多个,形成了企业、学会的“双赢”局面。

  全国每年都有150多万企业科技人员参加到“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中,平均每年提出合理化建议40多万条;实施了“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开拓了海外科技工作者为国家贡献聪明才智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协围绕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科协系统共组织数十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抗击非典的斗争。依托健全的科普网络,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电视、现场咨询、举办论坛和讲座、编印资料、制作挂图和展板等形式,向群众普及宣传防治非典知识。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科协组织功不可没”。面对2005年禽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加强农业、卫生等领域专家的沟通与合作,组织相关学会召开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现状及防治对策研讨活动。围绕人禽流感防治工作,与

卫生部联合印制50万套人禽流感防治挂图、100万张折页,面向城乡广大群众传播相关知识。

  (王学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