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林:走南闯北治蝗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20:05 科技日报 | ||||||||||
朱恩林是我读硕士时的同学。忽然知道他被推荐为先进科技人物,且由我来“吹”他,不免一惊。同窗三年,真还不知他是何方“神仙”。 印象中,恩林充满活力、脑子好使。关键时总能化险为夷。有一次考试,大家已在紧张“作战”,他才气喘吁吁跑来。就势坐在我的旁边。一看是他,心想,什么事比得上考试。这小子如此“赶场”,准砸!没承想,他还在我的前面交卷。及至成绩下来,他比我考
后来得知,那年蝗虫大发生,上面下了死命令,“要保证蝗虫不迁飞、不扩散、不成灾,9省、市虫灾区一定要死守防线”。恩林是负责人,必须在现场。他这是刚从新疆坐飞机来“赶考”,考了就回。 恩林学的是“植保”,研究生学的是农技推广,他能把防治蝗虫的实践,很好地体现在他的理论学习中。 今年41岁的朱恩林,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处长、高级农艺师。20年来,为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推广,他总是走南闯北,跑东窜西。 治蝗练就了真功夫 老人们记得,蝗虫飞过,太阳都看不见,天上一片乌黑。《汉书》中的“遣使者捕蝗,诏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记载了中国人同蝗虫斗争了近2000年。直到恩林这一代,担子一点不轻。 蝗虫种类有数百种,恩林苦其心志,专攻东亚飞蝗,这是引发我国蝗灾的最重要的种类。 恩林治虫,练就真功。有一年夏天,他风尘仆仆远道赶来,一脚泥水走进教室。坐在我的边上。忽然,他用脚踢我一下,让我把鞋穿上。我感到纳闷儿,这小子没见他低头,怎么能闻到是我传出的脚味儿?也是后来知道,因为治虫,他练就了非常灵敏的嗅觉和听觉。 太阳升起,他早早来到山东农田边上干涸的河床上,一望无际的芦苇,一般人不易察觉的啮咬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定睛一看,他惊讶无比,光秆的芦苇,黑压压、密匝匝地布满了蝗虫。十多万亩的芦苇被它吃得精光,几百亩玉米不见绿色。 他常常蹲在地里看着,想着,记着。这就有了结果,他主持的“北方农区土蝗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首次查清了我国北方农区的土蝗发生种类,并掌握中华稻蝗、短星翅蝗、小车蝗等12个危害优势种的发生规律,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面对蝗灾他动了感情 蝗虫就像飞机,飞得快,飞得远。从北到南,无所不至。看着迁飞的蝗虫,他的神情十分忧郁。有了抗药性的虫子打不死,农民急得用锹拍。看着农民受苦,他好心疼。“我是学治虫的,我有责任。”带着对农民的感情,他远离家人,远离朋友,长年在外。 为了摸清蝗虫发生的规律,他先后组织了两项大的协作研究。在“全国东亚飞蝗蝗区勘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中,他领着大家调查研究,查清了东亚飞蝗孳生区的植被、天敌和其他蝗虫种类的组成,还绘制了151个县的蝗区分布图,揭示了异常气候与黄河断流对蝗虫发生的影响。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还承担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蝗虫研究等多项课题。这些成果,在20多个省区市示范推广1亿多亩次,累计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智慧总会迸出火花 为了探索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防治措施,20年他深入全国30个省、区、市,调查研究百余次。 1999年,西藏日喀则发生严重蝗情,朱恩林带队到实地考察,就是高原反应,他也坚持指导当地的防虫治虫。 有一年,哈萨克斯坦蝗虫频繁迁飞到我国新疆,为了保护新疆的农牧业生产,他提出在中哈边境地区联合治蝗的对策。还率领专家赴哈交流治蝗技术。他住在哈国牧民的家里,了解虫情,终于摸清了哈国蝗虫的发生环境及对我国的影响。 为了减少用农药灭蝗给益虫带来的灾难和污染,他主张在田间施放青蛙、微孢子虫等,用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的治本之策,改变蝗虫的孳生环境,控制蝗虫的生殖发育。同时,用天敌和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恩林的建议果然奏效,人们夸他有智慧。为了提高治蝗的科技含量,他又主张重点放在对东亚飞蝗重点发生区的控制技术集成和示范上,以确保蝗灾的长治久安。 为此,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还被授予“全国蝗虫治理先进工作者”、“农业部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想着恩林风风火火的样子,就觉得这小子以后肯定还有大的作为。 (5月15日科技日报 记者 范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