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质疑专家请多一点科学态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07:18 中国青年报

  廖德凯

  “抛开对人的作用性,沙尘暴在自然界中是有它特定作用的,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给海洋带去丰富的营养元素。”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王如松教授近日在华北电力大学举行的“绿色大讲堂”上认为,沙尘暴的产生不全是由于人为因素。(《竞报》5月7日)

  这条新闻上网后短短几个小时,就成为网友们评论的焦点,网上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王教授进行各种挖苦和攻击。这些指责几乎都存在这样的价值判断:王教授是在为沙尘暴洗刷“罪名”,从而就是为人为破坏环境洗刷罪名,人为破坏环境最多的是谁?当然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王如松教授所揭示的,仅仅是一个在自然界所存在的科学原理。从灾害治理的角度来说,要进行科学的治理,首先必须对治理对象有科学的认识,这离不开专家科学的研究。网友们偏激的评论,表面上看来是对沙尘暴产生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则反映了目前社会上一种心态:怀疑专家,特别是怀疑专家发言的动机。

  其实,在这则新闻中还专门提到了听讲座的同学的感受:大一女生王娜说,既然沙尘暴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杜绝人为原因,从保护身边的草坪开始,不能再继续破坏环境了。这表明,讲座给听者所带来的,绝不是网友们所认为的那样偏激,而是有着积极的认识作用。但是,专家所揭示的科学规律,尽管有着旁听者的感受验证,却依然逃不过网友们的道德审判,可见对专家动机的怀疑态度,已经根深蒂固了。

  毋庸讳言,目前有的专家在发言时,往往代表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屁股追名逐利,脑袋如何学术?”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专家发言都毫无科学性可言。即使要质疑专家,也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质疑,用专业的精神来质疑。如果在质疑中缺少了科学的态度和专业判断,对专家的质疑,就会变成一种情绪化的“诛心论”,既立不住脚,又无益于认识和解决问题。

  这次对王如松教授的攻击,就是在“诛心论”潜意识下的非理性行为。沙尘暴有害有利?成因如何?都应当先在科学的态度下进行专业的讨论。有了科学的认识,科学的态度,才能有效地治理沙尘暴。不管人家说什么,怎么说,先就给人以“动机不纯”的棒子,是非理性的批评,对于认识解决问题,毫无益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