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普经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3:49  科学时报

  本报记者 任黎明

  据科技部在2006年1月对30514个县及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普工作的统计,2005年,我国科普经费筹集总额为24亿多元,其中,政府各级财政拨款近16亿元,占总投入金额的65%左右;自筹资金超过6亿元;社会捐赠4500万元;其他收入有近2亿元。虽然比2004年度政府科普专项经费近8亿元有了较大增长,但相对我国13亿人口的总量,2005年人均科普经费还是不到2元,有部分地区甚至不足0.1元,科普经费还是面临僧多粥少的窘态。

  对此,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中心主任曾国屏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增长,在科研经费急剧增长的同时,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经费也应该得到相应增长。在科普经费方面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机制,科普不能全靠国家养,一部分要政府投入,另一部分也要产业化。

  “明确科普经费投入首要责任在政府。解决科普经费投入问题,首先可考虑规定各地政府年人均科普经费最低投入标准,这一最低标准可根据各地经济水平而制定,但必须有一个最低起点,这对发展科普事业将起到关键作用。”重庆科协的高峡告诉记者,在科普经费投入机制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包括社会与个人投入相辅的科普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虽然我国科普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科普经费增幅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教育经费增长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在《科普法》已经颁布实施三年的情况下,科普经费最低投入标准必须尽快解决。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虽然已经公布,但关键在于细化和落实,科普经费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但数额多少没有说,中部、西部、东部如何分配,也没有明确。”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任定成教授说。

  目前,大中城市的科普经费投入相对较好,但县一级就差强人意,特别是西部,人均值很低。曾国屏认为,要承认发展中的不平衡性,科普经费方面全部拉平是不可能的,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观念,进行宏观协调,发达地区支持不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采取某些优惠政策。

  “科普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完全挂钩。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当地对社会公益事业比较重视,科普经费也不会很低,如云南的科普经费就超过千万元,比很多经济发达省份要多。而全国科普经费较低的河北也并非欠发达地区。”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说。

  高峡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对科普投入仍偏少,社会不认可主要是因为得不到回报。虽然企业向科普投入资金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也有一些大企业以冠名形式资助科普活动,但总体上,对社会科普投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激励机制。

  “国家财政给中国科协一部分活动经费,其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社会的其他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公益型活动,可以申请。”徐善衍则给有意于开展科普活动、从事科普公益事业的广大企事业单位带来了喜讯。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