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寻找彭加木专题 > 正文

罗布泊干尸第一见证人细说原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 13:58 大连晚报
科技时代_罗布泊干尸第一见证人细说原委(图)
夏训诚(左)与第一发现者刘学仁(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罗布泊干尸第一见证人细说原委

  本报讯(特派罗布泊记者 吕文正) 4月15日,当在罗布泊八一泉西侧的干尸被兰州沙漠研究所的人员运抵敦煌博物馆的消息,被全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本报记者同“环保罗布泊、寻找彭加木”的中国罗布泊探险队员前往干尸的第一发现地现场,但由于库姆塔格沙漠环境险恶,路途难行,多数越野车辆都深陷沙坑。最后,本报记者和新华社的记者历
尽艰辛赶到干尸的第一发现地,并在现场采访到了干尸的第一发现人刘学仁,而且刘学仁还在现场带回干尸现场遗留的红柳拐杖。

  上午10时,全体探险队员随同新疆社会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干尸第一发现人——刘学仁的带领下,前往库姆塔格沙漠处见证干尸的发现地。多变的沙让全体探险队员吃尽了颠簸之苦,特别是司机更是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稍微不注意就有翻车和车轮陷入沙坑的危险。7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用了近5个小时。在库姆塔格沙漠八一泉南13公里的梭梭沟,记者看到,这里曾经是一条古河床,河床上盐壳龟裂,风岭石遍布,河床两侧有稀疏的红柳、沙棘生长,两道沙粱分布左右。刘学仁拿起一根被风沙吹得干裂的长月1。7米的拐杖说,这就是最初发现干尸时候的红柳拐杖。

  今年58岁刘学仁是甘肃省敦煌市七星镇南台堡村人,曾做过村主任,平时喜欢收藏石头和寻找景点。2005年4月16日,刘学仁和村里的9名村民去寻找新的旅游景点。在库姆塔格沙漠八一泉南13公里的梭梭沟发现一具男性

木乃伊。木乃伊当时趴在一丛红柳下,左手臂努力前伸,想要抓住什么东西或者很饥渴的样子,身旁还有一根拐杖。当时,刘学人发现着具木乃伊后,把木乃伊努力前伸的胳膊放回去,而且丝毫不僵硬。当时刘学仁和村民们把这具干尸当成了“摇钱树”,想运回敦煌卖给博物馆发财,当他们把干尸装在车上行驶约23公里的时候,感觉干尸发出的臭味很难闻,便下车把干尸放在一个沙坡上,并进行了简单的掩埋。回去后,刘把发现干尸的事情无意透露给兰州沙漠研究所。2005年10月14日,刘学仁带领兰州沙漠研究所的人员来到他们掩埋干尸的地方,看到干尸取样后,并没有上报。

  刘学仁对记者描述,这具干尸的头发是骆驼色,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放牧人。如果是探险队员或者是旅行者,身上会带有物品。这个人死亡后,尸体迅速风干,木乃伊本身就带有柔韧性,所以胳膊可以掰过来。

  在现场,新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说,这具干尸是彭加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他和彭加木是生前的好同事、好战友,每次听到有关彭加木的消息,他都很关注,因为夏老先生很怀念昔日的好朋友。

  对于这具干尸是否是彭加木的遗体,67次穿越罗布泊的“沙漠之狐”吴仕广分析,此具干尸是彭加木的可能性为零。因为干尸的位置距离彭家木失踪地——罗布泊东岸库木库都克约50公里,而且当时55岁的彭家木还身患癌症,在罗布泊六月炎热的天气里,彭加木根本不可能在沙漠中坚持走那么远的路,而且也翻越不了几十座高高的沙粱。经过彭加木生前的战友和多次到彭加木遇难地多次实地考察,且科学分析,彭加木当天遇难,是走了一个马蹄形的路线找水,不足八公里,他失踪的范围决飞当年所说的1100平方公里,而是大约16平方公里。但不论那具干尸是谁,是否能寻找到,全体中国罗布泊探险队员都会严肃、努力去搜寻,认真对待中国乃至世界都关注的彭加木失踪之迷,认真完成好“环保罗布泊,寻找彭加木”的誓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