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专题 > 正文
著名党史专家龚育之
《世纪之约》4月18日晚19:50为您奉献《龚育之》(上),4月25日晚19:50为您奉献《龚育之》(下),欢迎届时收看!节目还将于星期三00:50,星期日13:50进行重播。
本期节目嘉宾是著名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半个多世纪以前,龚育之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走进了中南海,从事有关自然科学的政策研究。二十年以后,他却成为毛泽东文献的专家,南巡讲话后,他受命编辑《邓小平文选》。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留下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足迹。
1952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龚育之分配来到中央宣传部科学卫生处,与他同时分配来的还有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何祚庥。
龚育之到科学处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编译《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工作》。当时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而那个时候列宁斯大林的全集还没有出版。龚育之从已经出版的中文版和在国际书店买回的几十册俄文版《全集》中,又编又译,编选出这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广为发行。
1975年,一个历史机遇让龚育之进入到毛泽东著作编辑的核心层。
那一年,在邓小平、胡乔木的主持下,成立一个材料组,开始编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工作,这一年的十月,已经被解放的龚育之从教育部调到这个组,开始了这项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的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不久,报上登出了中央的决定,保存毛泽东的遗体,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准备出版《毛泽东全集》。
80年代中期,一本薄薄地小书由三联书店出版后,成为当年最畅销的著作。他的名字叫《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中披露了许多档案材料,让人们看到一个一生手不释卷的毛泽东形象。
这本书开启了用文献资料宣传毛泽东的先河,而在以后的许多年中,中央文献研究室更是通过电视和著作,不断向公众解密党史资料,展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形象。
龚育之钟情于文献工作,他将自己的自然科学的严谨学风与党史研究结合起来,乐此不疲。
80年代后期,中央调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他写了几次辞呈未果,他至今钟情于当时学术研究工作。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命运转折之年。
这一年的5月,一场波及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经过十一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党中央一步比一步深入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1979年,在万寿路的新六所的一号楼,一批理论工作者来到这里开始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这就是《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龚育之参加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的撰写。
许多年以后,在龚育之回忆当年这一撰写工作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写道:“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党表现出大智大仁大勇。它是政治智慧、政治良心和政治勇气的结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
就在这一年的4月,上海的《解放日报》,连续三天,一四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龚育之有关邓小平理论的文章,这篇出自著名党史专家之手、长达六万字的异乎寻常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在这篇长文中,公余之呼吁编辑出版新的《邓小平文选》。
他没有想到不久以后,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任务真的由他来执行了。
从党的十一大到十六大,龚育之都是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人之一。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
一位长期在龚育之领导下工作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出了时代的特点和局限以外,在龚育之的文章中很少能找到硬伤。
作为一位从自然科学转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龚育之的严谨和缜密,得益于他的自然科学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