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在熏陶中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5: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科技时代_在熏陶中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科技时代_在熏陶中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
《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和《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本报记者王庆环整理

  席泽宗(中科院院士、《故事》和《画像》编委会主任):

  这套书的出版是一件很好的事。现在有一股不好的风气,说我国古代

  没有科学家。我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家?有。祖冲之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科学家,在我国更不能不算。另外,我们在书中收录了100位古代科学家,是不是太多呢?我认为是合适的,也是有客观依据的。1959年,科技馆列出29位古代科学家,有点少。80年代,科学出版社曾列出230多位(到1400年),所以我们在书中收录100位不为过。

  《故事》这本书很有特点,深入浅出,涵盖的内容也很多。同时,每一个人物后面都有一个“相关链接”,比如。张衡的链接中就介绍到,我国近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均,因仰慕张衡而自号“平子”(张衡字平子),人称“高平子”。198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8届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这是中国近代唯一一位在月球环形山上留名的天文学家。这种链接很生动,对青少年很有启发。

  柯俊(中科院院士):

  怎么培养我们的青少年、本科生、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教科书中的东西教会,考试不能考没有教过的东西。就是研究生,也是只守着课本里的那些东西,不想着冲出课本突破一些东西。培养创新精神,对我们来说非常必要。

  在我国古代,很多科技创新是无名氏的,如犁铧、生铁铸造,这些不知道发明者是谁的发明比外国的要早1000多年,推动了世界文明。但过去的100多年,我们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中华民族的智慧公认很高,但过去几十年西方的教育超过我们。我们现在的学习从小学甚至到研究生都守着课本讲的东西在做,创新性不够。从这一点上,这套书对国家的贡献很大。

  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一、希望继续组织人力,组成一个文理交融的创作集体,在原著的基础上再编写专门给中小学生看,还有给中小学教师看的版本,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有趣一些,有些介绍可以从新近发生的事或是身边的事入手,使青少年更加感兴趣。毕竟,我们的创新精神要从孩子那里开始培养。

  二、100名科学家选得很好。但是很多无名氏的发明,如犁铧、生铁、马镫子、船舵等的发明,是否能联系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再组织出一本书,并出成小儿书,让小学生从小学就培养创新能力。

  三、今后修订时能否加入一些反映为什么到了明清以后我们国家在科学方面落后了的内容。就拿指南车来说吧,西班牙一所大学的数学教授用数学方法证明指南车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指针依然指向南方,而如果我们还用造一个指南车在颠簸的路上实际操作来证明这一原理,就太落后了。事实上,在我们的科学创新中,我们更需要像西班牙数学教授这样的人才,而如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指日可待。

  李普(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副司长):

  我认为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合作开展科普创作的良好典范,值得提倡和借鉴。借此机会我谈三点认识:

  一是通过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素质能够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简单地讲,科普能够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拉动,形成参与技术创新的社会大军,促进自主创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科普作品创造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创新性工作。目前科普作品的创作已经列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范围,这也是对科普作品创新性的肯定。三是政府推动是当前科普工作的助推器。科技部政策体改司主管科普工作,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科普创作,扶持科普创作队伍,向社会公众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这套书的出版很有教育意义。

  第一,它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作用。千百年来,其他文明没有延续下去,唯独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这与中华文明的不断创新是有关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自强不息,这对青少年的教育特别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引进西方科技固然必要,落后于西方也必须承认,但有些人对西方产生迷信,对自己却缺乏自信心,似乎不如西方人。这是错误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人是聪明的、有智慧的、有创造力的。

  第二,它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精神的作用。最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企业开业选吉日、青年结婚选吉日、学生考试为求好成绩要到庙里烧香等等,这些都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向青少年,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很有必要。

  第三,它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振兴科学的理想。弘扬科学创造,并不是要以古人为骄傲,要躺在过去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要以古人为榜样,树立对真理追求的理想,培养、激发学生对科学孜孜以求、不怕失败、挫折的自主精神。

  于国华(版协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原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在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今天,这套书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可以极大地激励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科学自信心,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科技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可以使青少年学习科学家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第三,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为我国科技发发展而献身。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馆长):

  这套书将科学史与科普结合起来,有更好的应用和更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书对于开展科普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对爱国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普及教育、未成年人信仰道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要宣传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东西方并相辉映。1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在大踏步前进,以至于有外国学者称,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期间,中国保持了令世界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从1000多前的半壁江山、中世纪的一枝独秀到中国明清时期的蹒跚前行,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同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同样重要。

  我建议今后修订时,能与当前的科技创新相结合,要古为今用,寻求中国传统科学的现代价值。另外,我建议今后还可以再出版编写中国近代100位科学家、世界100位科学家的故事。

  陈瑛(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什么能够成功,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呢?这当然可以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上进行探讨,但是,这本《故事》指出一个更根本、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所有科学家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这些科学家都具有心系百姓、兴利除害的精神,他们兢兢业业,进行科学创造和创新,为国为民才是他们进行科学活动的永不干涸的动力源泉。

  他们尊重实践,学以致用,肯于实践,亲自实验,甚至拿个人的生命为实验品。

  还有,他们虚心学习,精益求精,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百折不回,如此等等。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些著名的科学家身上,每人不只是具有一种品德,而是集中了多种优秀品德。道德产生了创新精神,道德唤起了聪明智慧,道德使他们成功,造就了一批批科技大家。

  俞启定(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院长):

  我们过去更多的是注重主流教育。这套书对于教育史这个学科来讲很有启发,对科技史和教育史的结合也会很有启发。

  这套书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所用,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读物。教师如果具备这种知识,他可能更容易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朱正威(人教社新高中生物教材主编):

  看到了这两本书,我非常高兴。当今社会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书籍,它一定会对孩子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解的近现代科学家大部分都是西方的科学家。所以说,对教师、学生来说,讲讲我国古代科学家确实有必要。

  第二,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史的教育。我们需要很多材料来提供这种教育,这两本书能起这种作用。

  第三,对校园文化环境来讲,《画像》很适合于学校挂图。过去,关于科学家的挂图多是外国科学家的,现在有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很大,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金仲鸣(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感谢出版社使本人先睹为快。倍感肩上责任重大。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的故事,从时间上看,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清朝末年,跨越了2500年。从内容上看,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医药学、机械、建筑设计,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成就,几乎无所不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作介绍,生僻的字都加了注音,很人性化。

  更重要的是,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故事非常感人,教育意义很大。在做人上他们不计名利,为国家服务,关注民生,谦虚谨慎。在学习态度上,除个人的天赋外,书中强调的是他们刻苦读书,不耻下问。在做事上,他们严谨求实,注重实践。

  这本书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故事感人,教育意义很大。英雄不论出身,只要为国家作出贡献,为人民做好事,就会留下记录。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榜样。如果能更细一点,更好;能出当代科学家专辑更好;希望大家、院士们能经常参加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可能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轨迹。

  我们的孩子需要这盏指路明灯,需要这样的书来激发孩子们的斗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