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CCTV《走近科学》专题 > 正文

《丛林魅影》编导手记:是忽悠还是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21:02 CCTV-10《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科技时代_《丛林魅影》编导手记:是忽悠还是科学
编导柯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山大叔的《卖拐》在春晚热播之后,一个带有北方特色的名词-----忽悠,也随之流行了起来,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街头巷尾的口头禅。电视圈也不例外。总能在办公室的笑谈中听到这个已经有点分不清褒贬的名词。仔细刨析众多前辈的成功之作之后,发现,对于节目悬念的把握和情节设计方面,确确实实有太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独到之处。

  连着两个蛇类的节目完成播出之后,有些同事开玩笑的称我为养蛇专业户(呵呵,其
实我挺怕那种冰冰凉的动物),我一直在想能够找个机会跳出这个怪圈,因为陈铭老师曾经说过,编导应该更多的尝试各种不同题材的节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希望能尽可能多的尝试新的题材,并在不同的节目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很快,我如愿以偿了,我找了个川西高原的题材,心中有点兴奋,一是因为心中由来已久的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二是终于可以摆脱养蛇专业户这个头衔,开始尝试新的题材了。但是这种兴奋还没来得及在心中膨胀,就被残酷的现实一下子抨击的无影无踪了。先是从成都到道孚14个小时的长途,然后是从道孚到玉科草原的4个小时山路,漫长的旅途把人折磨得疲惫不堪。在出了成都机场后的第3天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玉科草原,手机此时早已失去了信号,唯一能于外界联络的,就是乡里一部时断时续的海事卫星电话,村里的电压也根本无法保证采访灯光的用电。天啊!真是个苦寒之地啊!

  虽然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是高原上的藏族朋友,却非常的热情,他们毫不犹豫的为我与高岩腾出了自己的木屋,甚至把自己都不舍得盖的新被子,也贡献了出来,晚饭后,我们像多年未见的好友一样,围坐在烟雾缭绕的厨房里,唱着东南西北的歌,这里没有耀眼的霓虹灯,也没有都市繁杂的车水马龙,但我的心中却隐隐约约的有种莫名的感动,也许是这些藏族同胞的那种热情,那种朴实,那种纯真感染了我吧。在当地的采访中,我们顺利的了解了丛林魅影事件的真像,也见到了魅影事件的制造者落珠。

  回北京之后,在节目撰稿过程中,我自己的心理也在不断的犹豫,心中似乎有个解不开的心结,一直困扰着我。作为编导,节目的谜底肯定早已知道,这个时候应该怎样来告诉观众答案呢?怎么样引起观众的收看欲望,同时跟随节目情节的推进进行一番思考和启发呢?情节与悬念的设计,是不是真的就是“忽悠”了观众呢?心中的疑惑与彷徨,影响了节目的制作速度,我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采访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蒋志刚教授,没想到与蒋教授的短暂交谈,让我茅塞顿开,真正的明白了自然科学的含义,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在节目中“忽悠”。蒋教授跟我谈了三点,第一: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很重要,这是很多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对一件事物有多种假设猜测,才能使自然科学更加完善。第二:科学需要证据,证明事物存在的真实性。第三:科学需要可以反复的证据,经得起反复的论证,通过甄别,去伪存真。仔细的回想,我所做的节目,不就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吗?节目中的悬念,假设,立论,破论,曲折,反复,这些种种的段落环节不就是自然科学中的一种思考的方式,一个甄别的过程么?这个时候,我想神秘事件的结果是否真的诡异离奇,已经不在重要了,因为探索甄别的过程才是最精彩的。(编导:柯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