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鼓励青少年超越权威 团队精神绝对首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4:13 北京科技报 | ||||||||||
叶院士回答中学生科学社小记者提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文/本报实习记者 张琪 -摄影/本报记者 曲立岩 3月1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气象学会共同主办的“大手拉小手———科学家和我们在一起”座谈会上,本报中学生科学社小记者们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叶笃正院士和市科协常委、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李泽椿院士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叶笃正院士现场为本报小记者题词
“接到你们的来信我很高兴” “接到你们的来信我很高兴。”刚刚落座,叶笃正院士便提起了本报中学生科学社的小记者的来信(本报曾于2006年3月8日刊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显得十分高兴,并就信中谈到的创新精神谈了起来,叶笃正院士说,“我们说要创新,首先要自己有自信,要有执著精神,一直往前干。对于权威,我送你们两句话,要尊重权威,从他那里得到知识,不惧怕权威,你要比他好,没有这种精神不行。我们八九十岁的人了,千万不要说你们跟着我们走,以后你们带头,我们要跟着你们往前走,要有这个志气。” “团队精神是绝对首要的一件事情” 在对同学们说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时,叶笃正院士特别强调了“团队精神”对科学进步的重要性。“你们要有团队精神,现在就要彼此帮助,不要说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自己怎么样,要大家一块儿好,这是最重要的,拔尖是好的,一定要这样,但是只有大家一块儿好,这样才行,团队精神,这是绝对首要的一件事情。”在场的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要为国家做事” 作为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一代老科学家,叶老给同学们还讲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踩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现在我们站起来了,这两种感觉可不一样,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从过去过来的,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很深感受,我要为国家做事,你们现在要把这个概念树立起来,为什么要创新,这是在为国家创新,为什么要执著地把科技搞上去,是为国家做事。” 当年在美国求学时,叶老在美国气象学界已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但他拒绝了美国气象局开出的优厚条件,历经波折,回到了祖国。 “大企鹅”与“小企鹅”的对话引得笑声一片 “叶爷爷您还记得我吗?我给您写过一封信,”本报小记者王雪自报家门后,拿出了为叶笃正院士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并将礼物送到了叶老手中,“我对您感触最深的是您提出的关心他人奉献自己的企鹅精神,所以我想送您一盘《帝企鹅日记》,这里面正好也是讲大气研究的。”看到眼前的礼物,叶老显得既高兴又意外,连声说道“好!好!好!”王雪指着影片的封面图案,笑着对叶老说,“我觉得这大企鹅非常像您,小企鹅就像我们这些中学生”,“那你就是小企鹅!”叶笃正院士幽默的回答,引得全场一片笑声。 气象专家答本报小记者问 科学社记者:叶爷爷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是研究大气的,我们想知道一下,对于大气环境污染,我们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 叶笃正: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不要去污染他,我们那时候,雾也有,但是不如现在这么经常,那个时候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感觉到这个东西跟我们的污染很有关系。下雨、下雪,看着东西是干净的,但是污染给带下来了。你说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别去制造污染,这是最好的办法。 科学社记者:您曾经提出过有关“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叶笃正:这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概念,我们人类做事太随便无序,你也这样干,我也这样干,这样的话,就把大气搞得乱七八糟,很不好。譬如说,全球变暖,整个地球温度慢慢地升高了,从人的感觉来看好像没什么,100年不过是升高零点几度或1度,但这个影响是特别大的,原因在哪?在于人没有秩序的活动,你排放二氧化碳,我也放二氧化碳。像前几天的沙尘暴,沙尘暴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没有办法的,大戈壁来的,一种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无序活动造成的,本来是很好的草场,结果把它变成了农田了。所以说,大家要有序活动。 科学社记者:李院士,您觉得要是真像电影《后天》里那样,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灾难呢? 李泽椿:我只能从一般意义上谈谈这个问题。二氧化碳是使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仅算二氧化碳的影响,到本世纪末很可能气温要增加5.8摄氏度,这是气候学家计算的结果,这5.8摄氏度意味着冰川退缩。 科学社记者:叶爷爷您能给我们说说南极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有多密切吗? 叶笃正:很多人对这个做过研究,但做结论还为时尚早,南极的冰块假定说有十分之一掉下来,对于整个气候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对我们来说可能感觉不到那么严重,但对于岛国来说,意味着还能不能生存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沿海地区,还能不能维持问题,这个还很难说。这个距离虽然很遥远但实际上很近,到底有多少冰可以掉下来,还不敢讲。50年以后会怎么样,就要看你们了,这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关系到人类还能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