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发现之旅:天堂的诱惑(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6:48 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供稿

  虽然有两天时间,考察队在德格的活动仍然只能走马观花。除了赫赫有名的印经院,德格还是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和他相关的历史遗迹遍布全县。考察队要去的是一座名为甲察城堡的地方。

  德格县资格最老的藏学专家泽尔多吉今天出任考察队的向导,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研究格萨尔的专家。泽尔多吉先生介绍说,这里曾经是格萨尔王的哥哥甲察的城堡。

  有人说,不了解格萨尔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藏族文化。但格萨尔到底是传说中的神,还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果确有其人,他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因此,除了那部几乎尽人皆知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近年来,专家们都在想法设法寻找令人信服的历史遗迹。

  《格萨尔王传》英雄史诗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首长诗讲述了藏区最伟大的英雄人物格萨尔抗击外来侵略,造福百姓的故事。甲察在格萨尔故事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史诗中讲到,甲察是格萨尔同父异母的兄长,他的母亲是汉族,他一生协同格萨尔四处征战,是一员勇猛的战将。

  这里现在是龚娅乡龚娅寺,它所处的位置据说就是当年甲察宫殿的所在地。证据之一就是在龚娅寺四周那几个破败的碉堡,碉堡之间还有残留的城墙相连。如果它们是宫殿的外围护墙,那么当年甲察城堡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泽尔多吉

  在这里修建龚娅寺,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的甲察城堡,所以庙里供奉的正是甲察。但仅凭如此显然不够,考察队更在意的是用事实证明格萨尔的存在。

  正当我们在寺庙中拍摄时,突然听到高院长在下面喊我们。

  一定有了什么新发现,我们急忙赶了过去。

  高院长:因为听德格县的同志讲,这个地方是属于格萨尔王活动的城堡,我们如果要依据现在残存的这种土墙的墙壁和寺院,来断定他那个时代有没有人类活动的话,实在比较难。我们就有意识在这个城堡的台地上,寻找看有没有当时人类生存的一些遗迹和遗物。短短的20、30分钟之内,我们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不同的陶片。

  高院长:你看我现在手上拿的这两块,就是最开始刚刚一上山的时候,就在这地边上发现的。这个陶片在我们考古学文化上叫做加沙的红泥陶。你看它这个应该是一个器物的底部,这个器物还比较大,一般来说像这种加沙陶,在这个地区流行的比较晚的时代就是唐宋了。所以我们这两个陶片,应该不会晚于唐宋时代。

  记者:你觉得他跟格萨尔王的传说有什么关系?

  高院长:我想的话,刚才我讲的这两片,大概跟他那个时代有关。当时的传说,说一千多年前,这个地方应该就有人类活动,至于他跟格萨尔王有什么关系,这个还得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经过其他的论证。(但)这意义非常重要了。就是说至少我们第一步,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个地方,在一千年以前是有过人类活动的。这个地方有城堡,据说是格萨尔王的。但一千年以前这个地方是不是有许多人居住,我们在文献上都无法验证,只有传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千多年前这个地方有人活动。

  果然,在离发现陶片不远的地方,考察队员又发现了更直接的证据:人骨。

  考察队员:(采访)

  根据目前的考证,《格萨尔王传》就是唐宋时期开始流传的,尽管还无法证实格萨尔到底是哪朝哪代的英雄。但对他的研究,显然无论从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龚娅乡,泽尔多吉又带着考察队看了另一处传说中格萨尔王留下的遗迹。这是格萨尔打了胜战后,喝酒庆贺,用酒碗砸出的痕迹。

  (现场采访)

  暮色降临后,格萨尔的马蹄声却没有远去,小郑带着徐斌、杨嘉铭前去拜访一位远近闻名的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阿尼,迎接我们的是他的儿子。杨教授介绍说,阿尼说唱《格萨尔史诗》已经39年了。尽管他只读过两年书,但在十三四岁时一次放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看到身披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的格萨尔王,醒来就脱口而出唱起《格萨尔王传》。这在藏区格萨尔说唱艺人中,被称为神授。尽管我们还难解其中奥妙,但连续几天几夜不靠任何提示的说唱已经令人神往了。

  专门研究格萨尔的徐斌也给阿尼带来惊喜,因为她收集了许多遍布各地的格萨尔王像,即使神授,阿尼也难以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画像。但最令我们期待的还是听到阿尼的说唱。一番虔诚的准备,挂起格萨尔的神像,点燃献给他的酥油灯,夜深人静,忽然间,一个声音飘然而至,穿透门窗,在德格的上空回响。

  (阿尼唱诗)

  歌声中时而千军万马,时而又生离死别;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柔情似水。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天快亮时,阿尼的儿子四郎尼玛和漂亮的外孙女曲珍又先后为我们唱起来。四郎尼玛的正式职业是藏医,曲珍还在上小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格萨尔在一起。

  (儿子外孙女唱诗)

  神授已经变为家传。阿尼说,假如他的妻子健在,我们可以听到更为动听的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就在他的家中。天亮了,窗外的德格印经院正沐浴在朝阳之中。

  7月13日 任务:龚娅乡石棺葬群

  这一天,我们的考察范围还在德格县。一大早,考察队还要前往龚娅乡,昨天就听说那里另一个村庄喇格村有可能存在一大片石棺墓群,大家的兴奋点又被激发了。

  在金沙江边一个并不太高的山坡上,大家寻宝一样分散开来,不久就大有收获。在这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山坡上,一排排分布着上百座石棺葬。这是这次考察队发现的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石棺葬墓群。

  (现场采访杨林)

  杨林和四川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郭富一起,试图通过卫星定位找出石棺葬的分布规律。

  杨林:我们是在金沙江的北岸,像这种当地叫坝子。对面西藏,也是一个坝子。这些都是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非常理想的生活居住地。在这儿他们可以居住,取水也很方便,农耕狩猎,捕鱼都很适合人的居住。然后这些人死后,一般都埋在他们附近的山上。

  摄制组在山上拍着,忽然发现山下那片平坝上的考察队员都汇聚起来,似乎发现了什么。果然,高院长率领的年轻队员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姚军:刚才我们上这个时候,我拿着一个陶片,我找到这个陶片,然后顺着这个范围逐渐扩大,找到这些。都在这一片找到的。

  这看似普通的陶片何以让大家那么兴奋?连少言寡语的王子今教授也有点情不自禁了。

  王子今:这种是(建筑)上面的铜瓦,特别像这个,就是这个滴水,这都是很典型的汉式建筑的形式。这是铜瓦的瓦尾,一个瓦套起来的。刚才还有一个瓦罐,最下面那个铜瓦,下面带一个圆形,这是汉地(建筑)的形式。

  记者:你分析这个范围,一个什么范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东西?

  王:可能是建筑。汉式的特征很明显。范围大概有40多米长。

  王:现在出来的东西比较少,可能是房子就是一栋,不可能很大的。现在整个采集的东西比较少。

  记者:能看出时代来吗?

  王:还不能。

  王子今:说明汉文化的影响扩张到这里,在当时那个年代扩张到这里,我们在文献记载里没有看到的,是比较重要的。

  王教授这次是专门考察历史上的汉藏交通的,那样早就在藏区存在汉式建筑,他当然会觉得不虚此行。

  夹克:可能就是说,汉族对这一地带的管理有着关系。

  记者:你分析这个建筑是一个民居,还有一个…

  夹克:关于这个建筑的性质,也有两种看法。一个就是庙宇,他们至今所沿用,(另一个)就是所谓冬季营地和夏季营地,因为在牧区放牧有一个时间段。就是在夏季的时候,在山上去放牧,如何管理这些人,肯定要有一个设置一个管押,…那么这可能也是属于冬季营地或者是夏季营地的一个。

  就在我们忙着采访建筑遗迹时,村里的一位妇女拿出一个精巧的佛像。她说就是在这里捡到的。这佛像又意味着什么呢?

  夹克:它的庙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个,一个瓷的雕塑,佛的雕塑,极有可能还是一个庙宇。

  记者:没有发现生活用具?

  夹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来研究。

  如果说这里的汉式建筑遗址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那么川藏线上连续发现的石棺葬墓群已经足以让考察队画出一幅文化源流图。

  专家们认为,这一带的石棺葬和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石棺葬非常相似。所谓齐家文化,它存在于新

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早期,因为首先在甘肃齐家坪遗址发现而得名。但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流域,这次考察队在日隆、丹巴、炉霍、德格发现的石棺葬却基本属于长江流域,要证明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还需要更多的佐证。大家忽然想到,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许多单耳罐和双耳罐,而这次考察在丹巴博物馆中也曾看到许多单耳罐和双耳罐,在炉霍也有大量相似的陶罐出土。因此,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很可能有不少是从黄河上游地区迁徙来的,川西的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正是黄河上游民族的南迁走廊。

  在德格的两天考察,颇有点满载而归、又依依不舍的感觉。出了喇格村,我们又沿国道南行不久,金沙江对岸一块巨石上的“西藏”二字,就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川藏线四川一侧的尽头。从桥上跨过金沙江,一只脚象征性地在西藏自治区点个卯,就掉头北返。明天,我们将朝着西北偏北——向石渠县进发,那里紧邻青海省。青海玉树县将是这次考察的最西端。

  7月14日 任务:前往石渠县

  今天,考察队的主要任务又是赶路,目标是四川省最西端的县——石渠县,距离300公里。石渠县同时也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4200米,被称为“太阳部落”。或许,那里才真正是“天堂的诱惑”。

  今天的另一大诱惑,是途中路过的新路海和阿须草原。他们都和格萨尔王有关。一个是格萨尔美丽的王妃珠牡所向往的圣湖,另一个是传说中格萨尔王诞生的故乡。面对如此多的诱惑,考察队天不亮就出发了。

  要到石渠县,我们还要重新翻越雀儿山。快到山口时,雪花又如期而至,好像不下雪就显不出雀儿山的险峻。在山口,恰好遇到一队由康巴汉子组成的逍遥骑士,他们为了得到神山的护佑,口中高呼“拉索罗”,把一叠叠印满经文的隆达抛向天空。高扬的声调,纷飞的雪花,隆达把人们的希望与寄托传到天堂。

  一下山,漫天飞雪转眼就化作阳光明媚,三天前我们路过这里时还素面朝天的新路海忽然浓妆淡抹,飘然而至。大家几乎是跑到湖边,早忘了“高海拔、慢走路”的嘱咐。传说格萨尔王最美丽的妃子珠牡到这里时,也对秀丽的湖光山色一见倾心。后人为了纪念她,就给新路海起了一个藏文名字“玉龙拉措”,意思是“倾心之湖”,我们坚信这不仅仅是传说。忽然,一位长发女子,红纱飘逸,在水影中摇曳。细看,果然并非幻觉,是德格县协同工作的藏族姑娘白马。快门声中,大家留恋忘返,格萨尔王也不过如此吧。

  终于又上路了,摄制组的车却还是断后,良辰美景粘住了摄像机的腿。要不是尼师傅一句“阿须草原比这里美多了”的话,我们就彻底掉队了。汽车拐进一条土路时路标显示阿须草原还有30多公里,想象不出那里该多美。

  记者:现在我们在去阿渠乡的路上,不仅道路泥泞,而且好像因为修路,车队被堵在半路了。现在正在过一个塌方路段。

  记者:李老师前面怎么了?

  李星星:堵着了,走不了。几个大车只有一个道,旁边就是水坝,人家在修路,一个大卡车陷下去了。你们慢慢等吧。

  我们不甘心地跑到前面察看,果然有一辆满载的卡车陷在路中央,彻底堵死了过往车辆。听说没有专门的大型机械,很难拖出来。我们还不死心,好像卡车另一边就是天堂。

  忽然,看到阿尼的儿子四郎尼玛和外孙女曲珍走过来。他们本来要搭车进阿须,XXXX在阿须工作,还要带着XX去过暑假。现在他们要走到阿须,30公里山路,天黑前能到就不错了。我们目送他们走远的同时,也明白阿须草原的天堂之旅不得不放弃了。

  无法看到近在眼前的格萨尔王出生地,我们非常沮丧。考察队调头,转向石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