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外籍专家获200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20:3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 俞铮) 德国管理、物理学专家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荷兰植物基因工程专家艾菲特·雅可布森、美国神经生物学专家蒲慕明、美国文物保护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英国无机化学专家戴伟等5人24日在北京接受了2005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颁奖仪式上说:“5位获奖人都是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声望的
他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将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和经验,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杜登豪森在代表获奖人致辞时表示,感谢中国政府授予他们这一崇高荣誉,他们将进一步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做出积极贡献。 杜登豪森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积极推动德中科技合作,为构架德国对华科技合作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雅可布森领导启动了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第一国际合作伙伴。该项目的实施将使中国马铃薯分子遗传和育种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蒲慕明1999年11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第一位外籍所长。他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激励和推动科研人员瞄准重要科学问题,为提高中国神经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阿格纽是最早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外籍专家之一,先后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开展了大量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他领导解决了长期困扰莫高窟的壁画保护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戴伟帮助中国科研人员在材料化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5项成果实现了工业化,新增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 国务院于1994年设立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旨在奖励在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专家或组织。该奖于1995年首次授奖,截至2005年,共有45名外籍专家获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