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气泡核聚变,重大突破还是空欢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0:44 南方周末 | ||||||||||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塔利亚克汉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记者 李虎军 他究竟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还是科学泡沫的制造者? 2002年3月8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塔利亚克汉(Rusi Taleyarkhan)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宣称制造出气泡核聚变(参见2002年3月14日科学版《核聚变,出现重大突破还是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其中,裂变能已在核电厂得到广泛应用。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源源不断地产生安全的聚变能,则仍然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目前,世界各地的聚变研究装置都是庞然大物。塔氏则称,在烧杯中用强超声波振动一种特殊液体(氘代丙酮),液体中的微小气泡“爆炸”后可以释放聚变能。 科学发现的一条铁律是可以重复。气泡核聚变此后吸引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经费,但不幸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研究小组能够重复塔氏的实验结果。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王龙研究员告诉本报:“(塔氏)研究的可信度变得更低了。” 塔氏则陆续发表论文,执著地为自己辩护。今年1月6日,他还通过美国物理学会新闻办,发布其最新论文的研究结果。 这则新闻公报招致自由科学撰稿人莱希(Eugenie Samuel Reich)的怀疑。莱希告诉本报,她在接下来的8周时间里替《自然》展开了采访。 莱希从塔氏的几位现任同事那里获得了耐人寻味的信息。2004年春季,塔利亚克汉应普渡大学核工程学院院长楚卡拉斯(Lefteri Tsoukalas)之邀加盟该院。楚卡拉斯此前对塔氏的研究抱有浓厚兴趣,但他和院里几位同事重复塔氏实验的多次努力均告失败。 2004年5月或之后的某一天,塔氏将实验装置搬到了自己在校园外的实验室。尽管这套装置的经费主要来自楚卡拉斯及其同事,但他们决定不追究此事,“我们需要一种宽容的气氛,因为这有利于创新。” 2005年1月,该院一些教授就实验中获得的负面数据写了篇论文,但塔氏反对发表。楚卡拉斯等人再次退让,他们手边已经没有实验装置去补充验证数据,同时也希望“避免同事间的分裂”。 让那些教授特别难受的是,塔氏在2005年7月要求普渡新闻办发布一项支持塔氏的“独立”研究结果。此项研究由塔氏实验室博士后Yiban Xu和研究生Adam Butt完成,但新闻公报称,两人的实验主要在加入塔氏实验室以前完成,当时资助和指导他们的是楚卡拉斯。根据Xu的个人主页,他1984年起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1994年起在普渡学习。2004年,他从普渡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石井(Mamoru Ishii)教授。 《自然》还确认,Xu和Butt的论文未按照学术界惯例进行匿名的同行评审,而是发表在塔氏担任主编之一的《核工程和设计》特刊号。不仅如此,论文所引用数据也遭到质疑。楚卡拉斯说,他们从未看到过来自那套装置的正面原始数据。 如今,楚卡拉斯及其同事已经打算发表负面研究结果,《核技术》杂志本月1日收到他们的论文后正组织同行评审。 在普渡以外,塔氏的研究也面临严峻挑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纳兰霍(Brian Naranjo)分析塔氏在今年1月《物理评论快报》的那篇论文后认为,塔氏实验中产生核聚变的机会微乎其微,论文描述的聚变粒子谱图很可能来自一种放射性元素:锎。纳兰霍的分析文章已提交给《物理评论快报》。而据《纽约时报》报道,塔氏实验室的确存放有锎,距离其气泡核聚变实验装置只有15英尺,如果存放不当,完全可能污染实验结果。 纳兰霍的导师普特曼(Seth Putterman)教授是四年前《科学》论文的匿名评审人之一,但他后来公开其身份并批评《科学》接受该论文的做法。普特曼还从美国国防部获得资助用于重复塔氏的实验,但未能得到正面结果。 此外,美国专利局官员在2005年9月表示将驳回塔氏代表其老东家——主管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美国能源部——提出的气泡核聚变专利申请。美国能源部随后放弃申诉权利,撤回了申请。 《自然》称,从接近这项研究的人提供的信息来看,塔氏的系列研究论文再也不能提供生产核能的希望。对一些科学家来说,气泡核聚变的故事就此终结。但对另一些认同气泡核聚变的科学家来说,则可以放手去探索其他方法和途径。普特曼认为,对塔氏研究的疑问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气泡核聚变是可行的。王龙也对本报提到他四年前就坚持的观点:“不存在什么道理说明气泡(核)聚变一定不可能。” 塔氏本月9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对普渡同事们的抱怨感到“极为惊讶”,同时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其数据站得住脚,也不赞同纳兰霍的分析。 塔氏目前的东家普渡对此事件极为关注。本月8日,《自然》发表新闻专题的当天,普渡教务长梅森(Sally Mason)在声明中说,该校一周前获知相关情况后就已开始启动审查,审查事务由分管研究的副教务长邓恩(Peter Dunn)负责。 普渡新闻办负责人诺伯格(Jeanne Norberg)对本报说,该校启动的是审查(review),而不是调查(investigation)。“审查”这个词比“调查”更为中性,该校希望审查“对每一位当事人都公正而不带偏见”,审查结果将对公众发布。 当地时间本月10日下午,诺伯格女士向本报通报了事件的最新进展:将由3名普渡教授组成审查委员会,副教务长邓恩则为委员会提供行政支持。委员会将在校内外审查相关材料、访问相关人士,初期的事实审查工作预计在6月1日前完成。 “普渡的反应很快,而且愿意公开(审查)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值得中国的研究机构学习。”王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