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日本发射世界最大级别陆地观测卫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7:18 新闻晨报

  “大地”上天监视亚太

  作者:□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报道

  几经推迟之后,1月24日上午,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终于将搭载着陆地观测技术卫星“大地”号的H2A火箭发射升空。这一新发射的卫星是目前世界最大级别的陆地观测卫星,
而且技术相当先进,能对整个亚太地区进行全天候监视。

  每46天“查看”地球一遍

  当地时间24日10时33分(北京时间9时33分),日本陆地观测技术卫星“大地”号搭乘H2A运载火箭,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

  据介绍,

火箭发射后向太平洋上空飞行,约16分钟后,“大地”号与

  H2A火箭分离。之后卫星进入赤道上空约700公里、轨道倾角为98.16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并展开

太阳能电池板。

  “大地”号长4.5米,宽3.5米,高6.5米,重达4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级别的陆地观测卫星。

  “大地”号搭载有3台高性能的遥感仪:能识别地面大小约2.5米物体的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高性能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2型(AVNIR-2),以及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的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这些仪器能提供高分辨率和立体的地表测绘图像。

  “大地”号设计寿命为3至5年,总投资额达550亿日元(约合4.8亿美元)。它每99分钟绕地球一周,通常46天飞行671周可以观测全球地表。为了将观测数据及时传回地球,“大地”号还采用了高速大容量的数据处理技术。

  能全天候监视亚太地区

  日本之前没有成功发射3吨以上大型卫星的先例,过去发射的两颗“绿”系列陆地观测卫星都因故障而停止工作,因此对此次发射的“大地”号寄予了厚望。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获知发射成功后说:“这表明我国的宇宙开发事业正稳步前进,我感到很高兴,并期待今后继续取得成果。”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下大力气改进“大地”号的电气系统,期待这颗卫星能在地图绘制、陆地观测、灾害监控和资源探测等方面按设计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地”号能对亚太地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并且在黑夜或多云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工作。

  此前,由于天气状况恶劣和技术故障等因素,“大地”号卫星的发射时间曾一再推迟。

  日本重金砸向间谍卫星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现有间谍卫星的基础上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发射更多间谍卫星,并大力支持研发高性能遥感卫星。

  2003年3月2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用H2A大型火箭成功发射了首批两颗间谍卫星。之后,日本政府又决定于当年9月发射第三和第四颗卫星,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监视网络。

  但是,由于一些技术原因,2003年11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6号”H2A火箭在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自爆,所搭载的两颗间谍卫星也全部被摧毁。

  尽管日本一直对外声称所发射的卫星是“多功能陆地观测卫星”,但相关资料显示它们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间谍卫星。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积极建立自主卫星侦察情报系统的举动表明,日本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已发生了变化,发展自主的军事航天力量已成为日本航天建设的重点。日本的真正意图是希望能在向海外派兵后,建立自己的军事间谍卫星系统,为恢复军事大国地位铺路。

  小资料:“大地”号有“三只眼”

  日本“大地”号陆地观测技术卫星是目前世界最大级别的地球观测卫星,最令人瞩目的是它搭载的三台高性能遥感仪,可以说它们是“大地”号的“三只眼”。

  第一只眼: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PRISM是由3架照相机组成的光学遥感仪,能感知地表可见光和近红外线。它的地面分辨率很高,能识别地面大小约2.5米的物体。PRISM针对同一个目标,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最后合成立体地图。

  第二只眼:高性能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2型(AVNIR-2)

  AVNIR-2可以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观测土地植被和沙漠化进程,绘制区域环境监测必需的土地植被分类图和土地利用分类图等。在紧急情况下,AVNIR-2能快速改变观测方向,迅速将数据传回地球。

  第三只眼: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

  PALSAR是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的微波遥感仪。虽然PALSAR只能识别地面10米大小的物体,但由于微波能穿透云层,也不受光线明暗左右,所以它能够在黑夜或多云情况下工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