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星尘号成功返回地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9:49 深圳特区报 | ||
遨游太空7年回到阔别家乡,乐坏犹他州空测基地工程师们 带回彗星及星际尘埃样本将助科学家揭开太阳系起源秘密 本报综合消息北京时间15日18时12分,飞行了7年的“星尘”号在工程师们的一片欢呼中落下降落伞,成功着陆在美国犹他州的空军测试训练基地上。至此,“星尘”号项目的 成功分离 炸弹“炸”走太空舱 北京时间15日13时56分,“星尘”号母飞船在太空上演爆炸秀,一个小炸弹使搭载着彗星样本的“星尘”号太空舱“炸”出,分离开始。 1分钟后,飞船上的感应器确认了分离成功,负责监控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30位工程师马上欢呼起来,大家在电脑前拥抱互贺,掌声此起彼伏。脱离后,真正成为“自由人”的“星尘”号向地球上早已设定好的目标进行最后冲刺。看到这一幕,“星尘”号项目副主管艾伦·舍夫罗特抑制不住兴奋地说道:“太空舱马上要回家了。” 与此同时,工程师还在等待另一方的消息。为了确保监测准确,美国宇航局进行了两手监控准备,美国空军的跟踪装置也在同一时间用夏威夷天文望远镜监测“星尘”号。成功分离后,空军跟踪装置马上恢复:已捕捉到分离后的“星尘”号,确认成功! 完美着陆穿越4900度高温后触地 经过4个小时的轨道飞行,17时58分,“星尘”号从北加利福尼亚州上空125千米的高空进入大气层,出现在约翰逊太空中心的监测计算机的屏幕里。从屏幕中可以看见,一个模糊的白点在深色的夜幕映衬下不断下降。屏幕上感觉不到的是,“星尘”号此刻正以每小时46700公里的急速下降,创造了人造物体降落速度的又一纪录。 1分钟后,感应器显示,“星尘”号外部隔热装置的温度飞增至4900度,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此时,当地正值午夜,空中看不见一颗星星,所以“星尘”号的白色光芒在强风中特别显眼。 白点越降越快,随后打开一个降落伞,两个圆点相伴而降,直到旁边的暗点消失,白点才又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8分钟后,白点再次打开一个降落伞。这是主降落伞,直径达6米。屏幕上,巨型降落伞只有厘米见宽,跟随着下面的白点降落。“星尘”号已距离地面咫尺之遥。监控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屏息凝视着。他们有的握紧了拳头,信心满满;有的双手合一,默默祈祷;还有的止不住脸上的微笑,仿佛已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短短的几分钟后,降落伞缓缓落下,“星尘”号着陆了!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工程师们大声欢呼,互相拥抱庆贺。约翰逊中心的卡尔顿·艾伦激动地说:“简直就是一次几近完美的结束!” 等待回收 本周末回家“聚亲人” 北京时间15日19时许,美国搜索人员乘坐的直升机已在“星尘”号飞船返回舱降落点附近着陆,准备把返回舱送往军方的达格韦武器试验场进行初步处理。 “星尘”号将先搭飞机前往空军基地的一个清洁室。适当处理之后,“星尘”号将在本周末回到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太空中心,和阔别7年的项目人员团圆。此前,曾有项目人员把“星尘”号比作远游的孩子,自己则是焦急等待游子回归的父母。 又一轮大战 还需10年研究样本 科学家预计,“星尘”号此行将带回100万份彗星及星际尘埃,帮助科学家揭开太阳系起源的秘密。由于星尘数量巨大,而且样本十分微小,比头发丝还细,所以科学家估计,分析样本要花10年时间。 彗星被认为是聚集着大量太阳系原生质的冰球。它们形成于太阳和行星形成时剩下的“边角料”,由于亿万年来一直冰封,所以彗星尘埃被认为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上好样本。除此以外,“星尘”号还将带回大量星际尘埃,这些尘埃有些来自死亡星体,有些甚至比太阳还“老龄”。它们将带回另一个启示,就是有关生命起源的秘密。 “星尘”号飞船所以选择“维尔特二号”彗星为探测目标,首先因为它是一颗新到内太阳系的彗星,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其次,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轨道,沿此轨道,飞船飞越“维尔特二号”时的相对速度低,比较容易对彗星取样。(徐冰川) 相关新闻 “星尘”项目征集志愿者筛选星际尘埃 美国“星尘”项目正在全球征集志愿者,普通人在自家电脑上就可以分析筛选由“星尘”号带回的星际尘埃。 有关方面设立了一个专门网站(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感兴趣的人可先进行网上测试,通过测试即可注册成为志愿者,并接受网上培训,然后下载“虚拟显微镜”及需要筛选的星际尘埃图片。研究小组对志愿者的工作量没有任何要求。研究人员预计,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分析筛选工作只需7个月就能完成。 据介绍,每幅图片将首先由四名志愿者同时筛选,如果有两人分别看到了相同的星际尘埃颗粒踪迹,图片就会被发给另外100多名志愿者进行确认。如果得到其中20人的确认,负责分析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研究小组就会对这个颗粒进行最后的验证。 帮助发现星际尘埃的志愿者的名字将出现在“星尘”项目宣布发现星际尘埃微粒的科学论文中。(据新华社) 人物链接 华人科学家邹哲—— “星尘”项目设计者 当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飞船携带着彗星“维尔特二号”的样本返回地球时,一位65岁的华人科学家正期待自己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就是邹哲博士,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日前,当记者通过电话找到正在犹他州腹地等候“星尘”号返回舱的邹哲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这一刻我等了25年。” 邹哲博士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少年时期经历动荡,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美国边打工边读书,接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宇宙工程研究。 谈到自己提出的“星尘”计划,邹哲的话匣子就收不住:“我1981年就首次提出了这个构思,但直到1986年才被宇航局接受,这已经是我的第13次提案了。” 他在介绍这个计划的时代背景时说,当时“哈雷”彗星回归,才使美国宇航局开始重视彗星,否则提案还可能夭折。他说,不少科学家提出了研究计划,而他的“星尘”计划因为构思巧妙、成本低而获得支持,并成为美宇航局旨在以低成本探索宇宙的“发现”计划的一部分。 “我当时想的是,如何不登陆彗核就能捕获彗星的物质粒子样本,”邹哲说,“我设想一个较简单的飞船,能借助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和彗星近距离交会,取得样本后飞回地球。” 如何捕捉太空中高速运动的彗星物质粒子呢?邹哲自己设计了一种介质——硅气溶胶网格,他比作“苍蝇拍”,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则较文雅地比作“ 网球拍”。这是一种由99.8%空气和0.2%硅组成的超轻物质。邹哲解释说,这样的物质“可以像拍苍蝇一样粘住和保存彗星物质粒子,还不影响粒子本身的特性,回到地球上可以研究”。 当记者问到,他已65岁了,为什么还要在宇航局控制现场奔波时,邹哲大笑着说:“我当然应该到现场,我等了多少年了!”(据新华社1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