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中山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0:13 大连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 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众多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近日记者走进中山站,并采访了一
系列相关专家,对这座中国南极人心中的圣地进行了全面了解。

  -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

  21次南极科考队越冬队队长,前任中山站站长叶加平向记者介绍说。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3。6度,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每秒。虽然自然条件极度恶劣,但却是东南极开展气象、地质、地球物理等科学研究项目条件最好的地域之一。

  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并于次年2月在南极圈外的乔治王岛上建起了第一座中国考察站。但是,我国首个南极考察站建成后,却引起了个别国家南极工作者的非议。22次科考队领队,已经9下南极的魏文良是1984年挺进东南极建站时,考察船极地号的船长。他告诉记者,我国本不是南极条约的发起国,在南极事务上说话的声音一直不响亮。在加上

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只能说是亚南极地区,个别国家认为,如果中国真的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来,就应该到真正的南极大陆,到东南极去建站。1988年11月,中国南极考察队挺进东南极,准备建站工作。魏书记说“当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心想一定要在真正的南极土地上把考察站建好。”当时的极地号考察船是从挪威引进的抗冰船,根本没有破冰能力,在南极圈内的冰海航行风险极大。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生死考验后,所有建站物资顺利登上了拉斯曼丘陵。短短两个月后,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全新考察站在南极冰雪上屹立起来。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先驱孙中山先生,南极圈内第一站被命名为中山站。“无论是建站的速度和考察站规模,都让别国的南极科考人员惊叹。当时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站长感慨地说,本来以为中国人只能在南极圈外晃悠,想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能踏进南极大陆,还盖起了楼,站住了脚。”说起当年建设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时的往事,老南极,本次科考队越冬队队长董利仍是满面兴奋之情。据悉,目前中山站的周围已先后有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准备或正在建设新的考察站,可见当时建站专家们选址眼光的精准。

  -防风、抗寒同样重要:6栋别致的高脚屋

  在中山站站区内,两个彼此相连的小水湾被诗意地命名为鸳鸯湖,又被叫做莫愁湖。鸳鸯湖的周围成环形分布着6座主体建筑群。这些外观看来如同集装箱的建筑物就是我国南极工作者生活、工作的地方,被分为生活栋、科研栋、通讯栋、主楼、观测栋等几部分。记者在站区走访时发现,所有的中山站建筑物都是高高架在空中的,底部用铁架子支撑着,形成了高约1。5米的隔空层,看来如同高脚屋一般。董利告诉记者,这是中山站的设计师为抵御南极狂暴的风雪而采取的独特设计方案。董站长说,由于南极的风大,积雪多,风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座微型城统统埋掉。早在50年代,美国在东南极的威尔克斯地建立的考察站,由于建筑形式和地形选择的不当,现在己理在冰雪之下。为了防止雪埋带来的后果,我国设计人员根据南极“下沉风”的特殊物理特性,把房屋抬高,距地面1—2米,这样当强风吹着雪花袭来时,风速遇到“墙”的阻挡,反而会加速寻找突破口,一部分从房子顶部席卷而去,一部分由于建筑物下有了这个类似通风管的通道,连续不断的大风就将雪从下面吹跑,房子便再也埋不起来了。但即便如此,一场大雪或大风之后,需要用铁锹挖雪才能出门的事情在中山站还是经常发生的。为预防万一,中山站的各建筑物通常在不同方向开有几个出入口,最大的生活栋和主楼甚至还开有天窗,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紧急逃生。

  在中山站,随队采访的记者将在此停留两个月时间。记者所住的房间位于2层高的生活栋内,楼内每层都是成排分布的两行房间,房间里很象国内普通的招待所,两个席梦思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能放5、6件衣物的衣柜。卫生间是整体式的。令记者格外感兴趣的是房间的四壁建筑材料,生活栋和其他建筑物的墙壁都是很漂亮的米黄色,但墙壁敲上去感觉却是中空的。屋子里的供暖设施并没有打开,但室内却是温暖如春,温度已经达到了14度。据中山站站长助理王卫无介绍,这都是特殊建筑材料的功劳。在南极的极度低温条件下,如果用水泥或者砖石建房即使墙体再厚,也会被逐渐冻透,如果有一个穿透墙体的螺栓,就会大大降低室内温度,并在螺栓的室内一端开始结霜,进而结成一个大冰坨。目前中山站使用的墙体材料是“夹心饼干”式的墙板。这种墙板两面光滑、坚固、耐腐蚀,中间是保温材料。两面采用的是耐低温的薄钢板,间夹层是经过发泡、保温效果极佳的聚氨脂。两层薄钢板与聚氨脂泡粘合牢固,还极大的加强了墙板的抗弯曲度和抗拉强度。

  电站是中山站的心脏。仅仅有了保温、抗风、耐寒的房屋是不够的,它只能是这座微型城市的外壳。为了能够使生活在其中的考察队员有足够的抗御自然灾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条件,必须有足够强大的电力供应。在中山站,强大的发电机组可以保证使用1万小时不大修,并配备了3台发电机,轮流发电和检修,保障考察站全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建站时运输发电机,全是靠人力一点点从海边搬运过来的。几吨重的发电机,英雄的建站队员们用滑轮撬、绳索拉,硬是用了10天时间运到站上并完成了安装调试。

  -生旦净末丑:国粹脸谱在南极绽放

  在南极,一个考察站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城镇。中山站建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宽敞的大餐厅,有专门供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供娱乐用的

台球桌和
乒乓球
台,有设施较齐全的医务室,配有无影灯和各种手术器械,有可以提供24小时热水的洗澡间、公用卫生间、公用洗衣机房等。每一栋楼有专门的更衣室、换拖鞋处,以免把室外的沙土和冰雪带进室内。中山站还有完善的通讯设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对讲机、小型电话交换机保证各种通讯的畅通。一个小型的暗室可以冲扩队员的照片和科研照片资料……总之,一切能够想到的东西,中山站的建设者们都为后来的考察队员想的尽量周到。

  中山站东南面是5架巨大的柴油储存桶,油桶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5架油桶上分别绘制着5张巨大的京剧脸谱,分别对应生旦净末丑5个戏剧行当。生动的脸谱从空中俯瞰,已经成了中山站的“航空地标”。据了解,这些脸谱是18次中国南极科考时,部分队员用了几天时间合力绘制的。领队魏文良说,这些脸谱是国粹艺术在南极的发扬光大,代表了在南极也浑然不灭的民族精神。漫步中山站,洋溢传统气息的京剧脸谱、中国结、刺绣随处可见。正是在这个洋溢中国传统精神的考察站里,10多次南极考察队完美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上百项令世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完成了6200多个漫长的越冬昼夜。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巨资进一步改善中山站的环境、设备,让极圈内中国第一站焕发出更加年轻的光辉。不久后,新的南极第三站也将和这座历史名站相望而立,共同见证中国人在南极前进的脚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