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雪龙号11日晚进入西风带 正面遭遇极地气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14:15 大连晚报

  ●11日晚雪龙号将进入西风带,但目前已遭遇首个极地气旋,航程前方还横亘两个强气旋

  ●海上浪涌高度接近6米,一半队员出现严重晕船反应,代表团强忍不适看望船上工作人员

  ●紧急绑扎行李物品,封闭主甲板,直升机航空煤油全部入舱封存,顶风前进以躲开大浪……

  雪龙号准备穿越魔鬼西风带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 南印度洋电

  到12月10日中午为止,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经行驶到南纬36度附近,从雪龙前方的南纬45度至南纬60度,就是世界航海学家谈之色变的西风带。由于这一带终年刮着7——8级的大风,每过2——3天就会生成一个强大的极地气旋,因此被航海界称为“魔鬼西风带”。目前雪龙号全船已经作好抗风准备,向魔鬼西风带挺进。

  -雪龙号已正面遭遇极地气旋

  从9日晚间开始,航行中的雪龙号明显出现了剧烈颠簸,身处住舱中的科考队员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船一时被抛上浪尖,一时跌入波谷。无论队员在走廊还是住舱内行走,都必须紧紧抓住扶手或者栏杆,否则寸步难行。到10日白天,海上风浪继续加大,绝大多数的科考队员出现了强烈的晕船反应。记者也感到非常恶心,头重脚轻。到开午饭时,大约只有3分之1的队员前去用餐。

  船上气象部门负责人,中国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孟上告诉记者,虽然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到60度之间,距离雪龙船尚有一段距离。但这个数字只是常年均值,从气象学角度而言,雪龙号目前已遭遇了航行途中的第一个极地强气旋,“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西风带”。从气象云图上看,这个极地气旋位于南纬35度到37度之间,雪龙号目前正在正面穿越气旋。由该气旋造成的海上浪涌峰值达到6米,风力8级。孟上大姐表示,与我们正在穿越的气旋相比,雪龙号航线前方还有两个范围更大、风力更强的极地气旋,目前气象部门和船长正在研究如何从气旋较弱的区域穿过。船长沈权说,按照雪龙号目前的航速,雪龙号将于11日晚10时左右正式进入西风带区域,并与第二个强气旋正面“交锋”。

  -政府代表团风浪中慰问船员

  虽然绝大多数科考队员都在卧床休息,但是政府代表团却没有闲着。昨日上午,国家海洋局的陈连增副局长和极地办曲探宙主任,在领队魏文良的陪同下,忍着晕船和不适视察了驾驶台、轮机舱和伙房等船上要害部门,并亲切慰问了顶风抗浪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船员们。

  陈局长说,雪龙号的安全航行离不开全体船员的努力。在极地科考的20年进程中,雪龙号和船员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是我国极地科考不可缺少的力量。他表示,在22次南极科考工作完成后,国家海洋局将拨出专款全面改造雪龙号科考船,改变目前雪龙船部分技术设备落后、生活设施简陋的现状。先后走访了驾驶台、轮机舱和厨房后,代表团还分别向船员们赠送了一样宝贵的礼物——冷藏保存的西瓜。

  -各项措施确保雪龙号安全穿越

  为确保雪龙号安全穿越西风带,从离开

澳大利亚的12月9日开始,考察队就要求队员们全面开始抗风防护准备。到12月9日晚,全体队员住舱内的个人物品已经用胶带和绳索绑扎固定好,位于主甲板的海洋物理、海洋生物两个实验室内,所有科学仪器全部装箱固定。在船尾直升机甲板,刚从澳洲上船的60桶航空煤油已经完成容器换装,从铁桶换装进塑料桶,并固定在一起。为防止碰撞制造火花引起意外事故,桶与桶之间还填塞了大量棉花等缓冲物。

  从12月10日下午开始,雪龙号的主甲板全部封闭,全船各处的水密门全部关闭。重新开启需要驾驶台同意。没有特殊情况,任何队员不得在西风带航行期间登上甲板。船长沈权告诉记者,在西风带里,雪龙号横晃到30度左右是常有的事,大浪很可能将主甲板覆盖。封闭甲板是为了队员的安全考虑。同时他透露,为躲避极地气旋的增强期,雪龙号特意从弗里曼特早出航2个小时,同时为减少风浪冲击,雪龙号目前已开始顶浪航行,全船船员进入抗风浪值班状态。

  22次科考队领队魏文良认为,除了作好抗风浪的准备外,科考队安全顺利度过西风带还需要队员们的互相关心和爱护,要照顾好晕船的室友,把饭、药送到因晕船而无法起身的队员床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南极精神是我们共度难关的法宝。”魏文良最后强调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