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招募国内换脸第一人 4名应征者通过初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4:32 南方都市报 | |
主要面向脸部严重畸形且有一定经济能力者,已有4名应征者通过初选 11月27日,法国进行了全球首例“换脸”手术,成功为一名被狗撕咬毁容的女子“换脸”。目前“换脸女子”伊莎贝尔·迪诺尔已在手术24小时后苏醒,并用笔向医生写出了“谢谢”。据医生称,伊莎贝尔目前状况良好,她已经能够张嘴吃草莓和巧克力,并喝下了一些咖啡和水果汁。 在“换脸”手术领域,除法国外,英美专家也很积极。2003年,伦敦皇家自由医院曾有计划,但是被当局勒令中止,要求再进行科研,将风险降到最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今年也获得了“换脸许可权”,但在全球寻找“换脸志愿者”未果。与此同时,我国的“换脸”手术也在悄然筹备中。 南京军区总 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全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课题专家组组长洪志坚前天透露,该院正在征集“国内换脸第一人”,并初步决定免去约20万元的手术费。目前,已有来自河南以及江苏徐州、宜兴、常州的4名应征者通过初选。据洪介绍,此次“换脸”将会比法国那例手术的面积大。换脸后须终身服用抗排斥药 2003年,该院曾实施过世界首例“头面皮双耳郭联合移植手术”。不过,洪志坚表示,面部移植比头皮移植的难度要大得多,除了有难以计数的血管、神经,还有鼻子、嘴唇、耳郭等器官,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学、免疫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神经科、烧伤科等诸多领域。因此,医院必须精心挑选第一个接受“换脸”的患者。 据了解,该院的征集条件有3个:面部严重烧伤,或被动物咬伤,或有恶性肿瘤;一般45岁以下;烧伤早期面部创面尚未修复。此外,对患者的心理要求也比较高:能配合医生治疗,具备一定的风险认可度。由于皮肤的排斥反应强烈,“换脸”后须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因此,接受手术者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据介绍,目前已通过该院初筛的4位患者的面部几乎已100%毁坏,没有了常人的脸部轮廓,通过常规治疗已无法达到较好效果。 换脸面积将比法国那例大 对世界首例“换脸术”,洪志坚表示,过程应该和该院“全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课题研究的面部移植相同——先找到适合手术的患者,根据其脸部特征、肤色选择供体,进行移植,“我们的‘换脸’手术会比法国那例手术的面积大——不过,虽然法国那例手术还只是局部移植,但部位在鼻、嘴周围,是面部移植难度最大的部分。” 对“换脸”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伦理上的“后遗症”的担心,洪志坚表示,“换脸术”在医学上应称为“复合移植手术”,只针对面部严重畸形者,已对生活、心理带来极大影响的人,手术必须能减轻其精神、心理方面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我们的首例‘换脸’者,最好是头额、两颊、眼部周围、鼻子、嘴巴表层全部毁损,已不敢与社会、人群接触。” 据介绍,“手术的目的是让患者不再有一张令人恐惧的面容。”洪志坚声称,“换脸”的术后预期效果可分3个层次:首先是移植组织成活,切口愈合;再是有比较满意的静态面容;“最高境界”则是恢复自然、丰富的表情活动。 “换脸”供体均从死者来 为患者换的“脸”是哪里来的呢?对此,洪志坚说,换的脸都是从死者脸上来的,而且这个供体非常难求。一定要找到肤色、肤质、脸型、面部肌肉等与受赠者相似的捐献者(死者)。 而这也是“换脸”手术难度之一,脸要跟脸庞接上去,要求很高,首先要血型相同,软组织、脂肪等都要相符合。而且一般来说,死者多数是老死,老死者的皮肤相对都比较老。对于病死者的脸也不能用,因为害怕有癌细胞。可以换给患者的脸最理想的是意外伤亡者捐赠。对这些伤者的家属,愿意不愿意将“脸”捐献出来,这都是很大的考验。所以说,等患者招募好了,还要等愿意捐“脸”的人。 据《东方早报》《北京科技报》 应征条件 头面部严重烧伤,或被动物咬伤,或有恶性肿瘤; 一般45岁以下; 烧伤早期面部创面尚未修复; “换脸”后须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应征者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 术后难题 神经点能否全部吻合,如果神经不能成活,新脸会出现表情呆板、无表情的状况; 排异问题若人体排斥外来细胞,会导致脸部变黑甚至脱落,这就需要做二次移植甚至多次修补; 换脸后要终身服药这对换脸者的肝、肾有一定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