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人类起源地争议专题 > 正文

广西百色出土手斧 挑战美国人莫氏线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11:31 人民网-华南新闻
科技时代_广西百色出土手斧 挑战美国人莫氏线理论
图为:百色出土的手斧挑战美国“莫氏线”理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庞革平 冯飞勇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东方人的智商比欧洲人、非洲人低吗?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莫氏线”理论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东方的早期人类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

  不过,随着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的尘埃落定,这一论断已被推翻。专家认为,百色手斧的意义不亚于周口店。

  12月6日在广西百色开幕的,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明确指出: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广西文物工作队在百色盆地发现的原生地层中手斧与玻璃陨石共生的现象,进一步明确了百色手斧的地层和时代,使得百色手斧年代距今80.3万年的争论尘埃落定,从而从根本上推翻了世界考古学界的“莫氏线”理论。

  “莫氏线”理论歧视东方人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认为,最早制造工具的人生活在非洲,他们的作品被分为两个传统:起始于250万年前的包括简单石核和石片的奥都威文化;起始于至少150万年前的包括复杂的、两面打制的手斧在内的阿舍利(Acheulean)文化。此后,欧洲在50万年前也出现了阿舍利文化。

  阿舍利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工具就是手斧。这种工具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重型工具。在非洲发现的巨型手斧有的近30厘米长。

  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L.Movius)带领考察团到东南亚考察。他在缅甸北部等地区发现了大批仅单面打制的石器。根据东亚石器的这种特点,莫维士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划了一条著名的“莫氏线”,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左边是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右边是落后的“砍斫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

  按照这个理论,旧大陆在过去200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灵巧的直立人掌握着先进的阿舍利或“模式Ⅱ”技术,能够打制程序规范、技术复杂的手斧等两面打制工具;而智商较低的亚洲兄弟则缺少这样的能力,只能使用“模式Ⅰ”技术打制简单的工具,如砍斫器和未经加工的石片。西面的“手斧文化圈”代表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而东面的“砍斫器文化圈”是一个“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尽管一些考古学家不同意这一理论,但东亚的确缺少能够体现人的行为能力和技术进步的早期石器技术。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东方的早期人类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

  11块旧石器揭开考古大发现序幕

  为纠正“莫氏线”理论,从上世纪40年代起,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家们进行了苦苦的搜寻,希望能寻找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据,以推翻这一歧视亚洲人的考古理论。但由于材料不充分、证据不过硬,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莫氏线”理论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亚洲的考古学家们却始终坚信:人类进化的历史总是在人们不断进行的考古发现中改写的。

  197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博物馆、广西某地质勘探队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开始对广西进行为期3个月的地质地理和动物化石的野外考察。在百色盆地上宋村附近的一个山谷,原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赵仲如教授发现了一块经过古人打制的旧石器。接着,专家们又在周围的野地里找到了几块旧石器。这次考察,专家们一共发现了11块百色旧石器,使百色旧石器时代遗存开始显露冰山一角,从而揭开了百色乃至广西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序幕。

  百色盆地是广西西部的新生代盆地。在盆地内的老第三纪湖相地层之上,广泛发育着一种很有特色的、由第四纪河流堆积形成的砖红壤层。这种酸性堆积,不保全动物化石,但却保全了大量打制石器。

  从那以后,百色盆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在随后的10多年里,广西博物馆及百色的考古工作者,在盆地内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考古研究工作。1979年初,广西文物工作队专家陈远璋、覃彩銮在百色盆地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多处遗址及大量的旧石器。同年6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对右江北岸第三级阶地的长蛇岭进行发掘,在北脊的网纹红土中获得4件旧石器。1982年夏秋,广西文物工作队会同百色文化部门在百色境内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旧石器遗址10余处,石器1000多件。

  从1986年起,中国科学院以及广西的考古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泰国等国的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古生物学等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组成了联合考察队,对百色盆地的旧石器遗址进行不间断的考察、研究,并取得不少科研成果。单广西考古工作者采集的石器标本就达到了4000多件。这些石器多选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有砍砸器、刮削器、手镐、手斧等多种类型,其中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手斧占10%。

  百色手斧的出现,令中外科学家升起了挑战“莫氏线”理论的希望。

  百色手斧动摇“莫氏线”理论

  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其年代有多远?能不能成为挑战“莫氏线”理论的有力证据?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百色盆地西部的百谷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终于发现了可以澄清石器年代的一种特殊物质———玻璃陨石。

  在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还在右江区的小梅遗址、田东县的高岭遗址和田阳县的那赖遗址发现了与石器同一层位的玻璃陨石。后来,还在上宋遗址发掘出90多件玻璃陨石,引起考古界更大轰动。越来越多的相同发现,使科学家们相信这些玻璃陨石属亚-澳玻璃陨石散布区,是6500万年以来新生代期间发生的5次大规模的地外物体撞击地球事件中最近一次的证据。

  1994年和1995年,我国科研机构用“裂变径迹法”对在百色旧石器遗址中与石器同层位的玻璃陨石做了两次测定,得出的年代是73.3万年。

  200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的地质年代学家阿伦·丹尼在百色盆地里采集到与石制品共存的玻璃陨石,并用“氩—氩法”进行测定,得出的结果是这些石器的制造年代大约在80.3万年前。

  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等9位中外科学家共同撰写的百色盆地阶段性研究报告在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上以彩色封面加评论的形式隆重发表,正式公布了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的测量结果,引起了强烈轰动。东亚以前类似的石器,其可靠年代不超过50万年。然而这些80万年前的手斧其精巧程度却足以和非洲的阿舍利技术媲美,甚至远远胜过欧洲同时期的石器。

  这一新成果决定性地驳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东亚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适应能力。这证实了东方的早期人类和西方的早期人类在体能和文化上并无本质的差别。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克拉克·豪威尔说,年代的确定,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国际考古界的重大难题。这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进行重新评估。

  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研究结果,开始动摇“莫氏线”理论的统治地位。

  枫树岛遗址手斧提供确凿证据

  2001年,中国国家科技部将百色旧石器的发现研究成果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发现一起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但是,与此同时,百色旧石器的研究结果也受到相关学者的质疑。质疑的焦点是:百色盆地发现的具有传统阿舍利技术的手斧大多不是通过考古发掘所得,而是在地表发现的。这意味着玻璃陨石虽然和百色手斧在一起,但不排除人为搬动过或者别的外力的作用。因此,玻璃陨石的年代有可能比百色手斧早。

  为了锁定百色旧石器的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搜寻。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科学院、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右江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枫树岛找到一处更为理想的旧石器遗址。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自然博物馆、右江民族博物馆和田东博物馆专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枫树岛遗址进行发掘。在距地表50厘米的深槽原生网纹红土中,他们发现了1件手斧和1件玻璃陨石;在探方中发现4件手斧和11件玻璃陨石以及近百件手镐、石核、石片等石制品。整个文化层厚约1米,玻璃陨石位于文化层中部。出土的玻璃陨石表面锋利,没有搬运磨蚀的迹象。5件手斧均为两面加工,原料为砂石和火山岩,上面保留网纹红土留下的印记,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手斧相似。

  该遗址发现的手斧等与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因此,枫树岛遗址手斧的年代与玻璃陨石在亚太散布区散落的时代一致,为距今80.3万年。这为进一步确认百色手斧的年代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考古大会战”成果为亚洲人正名

  2005年,百色盆地再次引起全球考古学界的关注。

  从今年5月开始,为配合南(宁)百(色)

高速公路建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自然博物馆等10多个考古单位的100名专家及当地民工600多人,对高速公路沿线的1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8万平方米。这是广西规模最大、投入考古力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之一。

  在坡洪遗址,专家们在多个地层中找到了数量众多的各类石制品和玻璃陨石,还首次找到了非常明确的百色旧石器地层叠压关系,发现了石器加工场及与之同时期的人类用火遗迹———红烧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研究员初步推断,用火遗迹可能出现在80万年前。

  在大梅遗址,广西文物队史前研究室主任谢光茂带领的考古队,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场和用火遗迹,年代可能晚于80万年前。此外,还有人类懂得用文字记载历史后的大型柱洞群和沟渠。谢光茂分析,这将是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的一个突破,表明还有晚于80万年前的古人类在百色盆地活动。

  这次抢救性发掘获得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让人惊喜连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百色遗址在第四环境变迁和人类进化、迁徙研究方面的潜力巨大,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周口店。

  这几天,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百色举行。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和该所研究员黄慰文、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计划署首席科学家鲍立克(Richard potts)博士、法国前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波依德(Henry De Lumley)教授等9个国家的大批中外权威专家再次对百色盆地的新发现进行深入研讨,相信将把百色盆地的研究推向更高深层次,并将进一步揭开早期人类的起源、迁徙与演化之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4,000篇。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