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北京首次发现500米燕长城 与明长城相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07:20 北京晨报

北京首次发现500米燕长城与明长城相接(图)
向北方延伸的燕长城遗迹仅存有土脊

北京首次发现500米燕长城与明长城相接(图)
山顶的烽火楼已变成土堆


  -遗址首现京郊 -与明长城相接 -城墙多已坍塌

  《史记·匈奴列传》:“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核心提示

  “北京有燕长城可寻,这是在本市首次发现这段2000多年前伟大的遗迹。”近日,记者在延庆采访,偶然了解到当地存有燕长城遗迹的传闻。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曾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曾深入调查北京地区燕长城遗迹的于秉银老人。经历千年风雨之后,这段神秘的长城会是什么样子?如何断定这就是燕长城?在于秉银老人的带领下,记者首次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长城遗址的面纱。

  燕长城·揭秘

  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燕长城

  已经70岁的于秉银几乎亲自走过延庆县域内所有段落的长城,1996年退休后他仍热心参与文物调查活动。“几年前,帮水峪当地曾经想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请我专门对该地区的长城进行了细致调查。”于秉银说,当时调查后他就认为当地存在燕长城遗址。

  史料考证:遗址认定依据《史记》

  位置:位于官厅水库南岸

  根据记载,战国时期燕国修建的长城有南部长城和北部长城两部分。历史上对燕长城的记载非常少,燕国北部长城(下称燕北长城)《史记》主要记载的是起点和终点。于秉银告诉记者,史料中提到的“上谷”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延庆地区,造阳则是上谷郡首所在地,现今位于河北与北京交界的怀来县,位于官厅水库的南岸,而“渔阳”基本是密云的旧称,襄平是这段长城的终点。

  走向:取道古北口出京

  战国时期,燕国北方面临游牧民族东胡山戎的威胁,南面面临北齐等诸侯国的威胁。“这段长城从位置上看,应该是燕北长城的一部分。”他分析说,妫水河曾水量汹涌,是防御的天然屏障,而燕国北长城应建在离妫水河南岸2公里左右的山岭地带,城墙不可能跨妫水河而建,只能沿妫水南岸取道八达岭岔道地区,然后经永宁再到密云古北口出北京地界。“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防御东胡山戎侵袭的战略目的。”

北京首次发现500米燕长城与明长城相接(图)
仅存10米的燕长城城墙北半部分

北京首次发现500米燕长城与明长城相接(图)
墙体中夹杂着很多碎石

  建筑特点:修筑方式与明长城不同

  土层夹杂碎石厚度不一

  记者看到,这段土墙墙体中夹杂着很多碎石块。于秉银表示,早期修筑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燕长城多选在取土较容易的山梁修筑。

  于秉银表示,据记载,在此之后,延庆地区曾用土夯筑长城的只有秦、明两朝。由于燕长城修筑的时候一般就地选用木板作为夹板,这些夹板宽度并不相同,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厚薄不一样的土层。“而秦代和明代长城的土城墙,其规格和制式有统一的要求。”

  圆形夯窝直径大小不一

  另外,这段燕长城有比较特殊的“夯窝”。于秉银回忆说,几年前他来帮水峪对长城进行调查时,碰巧看到了这段土城墙夯筑时留下的“夯窝”。“在明代,修建土质城墙时用的都是规格大小基本一致的方形木桩,因而留下的是方形的夯窝,而这段土墙是圆形且直径不等的夯窝。”他说,那些小的夯窝看上去直径仅有六七厘米,如果将残存的这段土城墙剥掉一层,里面应该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圆形夯窝。

  ●年代判定

  学界仍有很多争论

  根据记者现场看到的情况,这段燕长城墙最高处不超2米,宽度在80厘米到1米左右。“明代长城规模较大,即使是用土夯筑的城墙也都有三四米宽,2米以上的高度,否则无法防御当时武器装备精良的蒙古骑兵。这也表明这段城墙不会是明代修建的。”于秉银分析。

  于秉银表示,这段长城也不太可能是秦修筑的。秦新修筑的长城在北京地区主要是起以前诸侯国长城衔接和补充的作用,其新修筑段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且,多数秦长城基址上又修筑了明长城。他说:“学者们一直对燕长城走向和遗址存有争议,北京地区燕长城遗址此前未有发现,如果对这段土城墙进行细致深入研究应该会有更重要的证据发现。”

  ●链接新闻

  三百米北齐长城已经坍塌

  据于秉银介绍,在延庆地区,明代长城实际上很多地段是建在燕长城或其他时期长城基址之上,在帮水峪共有三个朝代的长城在此处汇集。他指着明代砖石长城东面的一座更高的山脊说,“上面是一段已经完全坍塌了的北齐石长城,长度大概约300米左右。”

  燕长城·现场

  燕长城城墙仅存10米左右

  午时的一缕阳光照射在北山坡一段快要坍塌的土墙上。于秉银爬上山坡,站在大致南北走向的土墙边,他用手小心触摸着土质酥松的墙面说:“这就是北京尚存的一段燕长城遗迹。”

  烽火楼变成一个土堆

  延庆县最西南方的一个小村落名叫帮水峪。11月的一个周五,记者跟随曾担任18年延庆文管所所长的于秉银老人爬进了帮水峪村东面的一个山沟里。

  沿着山路走近20分钟,绕过一个山梁,从事了20多年文物工作的于秉银用手指着记者左前方一个向阳的山坡,山脊上鲜明地呈现出一条黄土堆砌后而被雨水冲刷留下的线。“看那条向山顶延伸的土线,那就是燕长城的遗迹。”他说。

  随着距离山坡越来越近,记者看到山坡上的土线微微隆起,在山顶还有一个高高隆起的土堆。“那是已经坍塌的土台(烽火楼),这段燕长城全都是土质的。”于秉银解释说。

  右手边朝北的山坡忽然耸出一堵约有10米长的土墙,土墙已经残破不堪,但恰好处在对面向阳山坡上燕长城遗迹向南延伸的路线上。“这就是北京地区现在所能看到的一段燕长城的城墙。”

  500米遗迹与明长城相接

  这段长10米左右的土墙北半段保存相对较好,还有近2米高,而南半部随着山势向上攀升,损毁得几乎只剩下了墙根。土墙周围长满了荒草和低矮的灌木,记者随于秉银爬上山坡走到土墙的墙根。土墙上有规律地布满了沿山势向北倾斜的线条,仔细一看实际上墙上不同土层分割交接的界限。“这是不同的土层,燕长城用土夯筑的较多,施工时墙的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满土,然后夯实。每个土层的厚度都不相同,薄的8厘米,厚的15到20厘米左右。”

  土墙继续沿山脊向东南方向延伸,只不过除了这段残存的墙体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像对面山坡上稍稍隆起的土线。“这段总长约500米左右的遗迹,除了这段城墙外,基本上都是像来时我们看到的样子,仅能知道山脊上曾夯筑有土墙。在山顶较高的位置还有几个坍塌、风化的土台,这段遗迹大致形成一个向西北方向突出的弧,两边端点与明代修筑的砖石长城相交。”于秉银介绍说。

  烽火楼成两代长城交会点

  记者向东面的山梁上望去,果然那里还赫然躺着一条已经大部分坍塌的砖石长城。这段长城最低处是一个七八米宽的豁口,抬头向东南望去,阳光正穿过山顶上一座仅残留半边的烽火楼。

  就在我们所走山路的尽头,恰好就是这条明代砖石长城的大豁口,显然是很早以前爆发的山洪将七八米长的城墙冲得荡然无存,只剩下破碎的砖石和填充城基的废石料散落在周围。于秉银分别指着南面和北面山梁上高大的山峰说,那两座山峰上耸立的烽火楼实际上就是燕长城与明代长城的交会点。

  记者手记

  燕长城的故事

  远未结束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永恒话题。而燕长城与北京,则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历史资料的严重匮乏以及缺乏系统性的考证,学者们对燕长城所经地点和走向认识也不尽相同。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寻找和查证祖先伟大工程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燕长城的考察已有一些新的进展,这些2000多年前的遗址,哪怕仅仅是一段无法辨别的土垣,也标示着时代发展的痕迹。燕长城的故事远未结束,长城所饱含的谜团也远未揭开。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长城,关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

  晨报记者 贺岩 文并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