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中国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8:04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秦大河: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中国人(图)
秦大河在南极

  秦大河个人简介

  1947年1月4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地理学博士,国际冰川学会(IRS)会员,美国前沿科学协会(AAAS)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之气候与冻圈计划(CLIC)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科学考察经历:参加过川西、滇北现代冰川,乔戈里峰冰川,珠穆朗玛绒布冰川,南极洲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项目的考察及研究。1987年11月--1989年1月,在南极进行长达一年多的科学考察。1989年7月,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之一,徒步横穿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成为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曾先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澳大利南极局冰川研究室和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空间技术中心、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地球海洋空间研究所、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气候环境模拟实验室、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国外著名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及科学研究。

  ▉ 最艰难的历程

  童年时的我,富于幻想。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长大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写了《长大要做探险家》。如今还记得,我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让我的脚印,踏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20多年以后,当我终于有机会得偿所愿时,恍然想起,童年时代的梦想,竟然变成了可以实践的现实!

  1989年5月,当我得知南极办正在物色人员的消息时,按奈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递上了申请报告。一切都很顺利,经过周详的准备工作之后,我踏上了征程——5968公里徒步横穿南极的探险考察,世界上的第一次。

  这是一支由美、苏、法、日、联邦德国、中六国组成的考察队,看上去像一个小联合国。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还有很深的芥蒂,能够携手合作实属不易,更何况是自南极半岛~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麦克默多的大考察工作,这次机会弥足珍贵,每个人都很珍惜。

  1989年7月16日,探险队的6名队员和42条狗登上了一架苏制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机身上贴着六个国家的标志,分外醒目。随机乘坐了20名各国记者,外加 40吨探险器材和物资。运输机徐徐离开美国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于24日飞抵南极半岛的马尔什基地。

  张望机场,能见度很差,400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按常规,飞机在南极降落要试降几次,我们焦急地等待安全降落。

  突然,感到身上猛然一震,苏联机长报告,飞机着陆了。大家走出飞机回头一看,才发现那架运输机有点不对劲。机场跑道被飞机砸出一个1米深的大坑。心中暗想,不愧是苏联货,坚固无比,要是换上另一种客机,我们可能要出演一场“火海余生”了。

  虽然“出师不利”,但并未打击士气,队员们对那即将到来的“危险”全都翘首以待。7月28日清晨,我们——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的全体队员,肃立在三架雪橇边,等待着那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记者们不停地拍照,他们要把这一人类探险史上的重要行动传播到全世界。9点整,队长一声号令:前进!急不可待的北极狗,一跃而起,拖动雪橇向前冲去,我们与被狗橇带翻的两名记者擦身而过,头也不回地向前奔去。

  南极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气候违反常规。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但在夏季,半岛沿海地区最高温度可达零上10℃。在海边生长着一些地衣、苔藓,没有一棵树木,仅在盛夏才能看到一两种美丽的小花。那里的企鹅、海豹、海鸥布满海滩,但内陆几乎没有生命。那里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没有环境污染,没有尘世的喧嚣,人们友好相处,似乎没有国籍,像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但我们没有陶渊明的好运,美丽的“世外桃源”准备了种种艰险,迎接我们这些“闯入者”的到来。

  最先让我头痛的就是狗橇与滑雪板,这是我们这次穿越南极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与它们“搏斗”了很久,而多日来的训练还是颇有成效的,虽称不上是游刃有余,但一些基本的路况已经难不倒我了。只是遇到冰裂隙时,还会偶有翻车的情况出现。冰裂隙在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更麻烦的是它常常躲在积雪下,让人栽个措手不及。有时甚至连人带狗一起往里陷,跑在最前头的狗,至少有5次掉了进去。

  但比较起来这些困难都还只是小CASE。9月,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收获的季节,到处一片金黄,瓜果飘香。可是在我们的行程中,9月却成了灾难的季节。没完没了的暴风雪使我们的行进日程不得不一再拖延。这里的雪太软,有时每天只能行进3公里。为了争取时间,赶在寒季来临之前到达终点,队长下令轻装前进。我们不得不把价值十几万美元的衣物、设备埋进一个大坑里,每人只留2套衣服。以便带上所剩无几的食品前进。

  我们的食品补给是用飞机预先运送到指定地点的,这种地点叫“食物储存点”。每250-600公里一处。每一处存放足够每个人20 天、每条狗l0-l5天的食品。在储存点上用挂旗的铝制标记做出标示,以便寻找。可是有时仍然找不到这些标志。有一次两个储存点都没有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我们只好用无线电呼救。

  我们有一台20瓦的无线电通讯机。偏偏它有一个月几乎失灵。好不容易来了救援飞机,但能见度太差。我们明明听到飞机马达的隆隆声,但该死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一两个小时又扔下我们不管返回去了。他们看不见我们,无法着陆。想着那条悠哉游哉航行在南大洋的探险船,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有什么用,大家直咒骂。法国队长苦笑着摇头,因为那条船是他监造的。

  我们开始感到饥饿。从8月起两个月来,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想着饿。有时滑雪的路上还在聚精会神地想着吃一顿家乡兰州的面条该是上天堂一样的滋味了吧!

  这时全队的食物只能再维持两天,人的口粮只能维持4-5天,狗则只能维持l-2天。我们不得不限制到每天吃定量的1/2,狗只吃1/4。那些狗饿得可怜巴巴。晚上拉开帐篷向外看去,几十双绿森森的眼睛闪着寒光。我们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在睡觉前将它们牢牢地拴在雪橇上,谁知道这些爱斯基摩狗和森林野狼的后代会干出些什么蠢事来!

  老天有眼。有一天,天空突然露出几个蓝色的洞来,飞机终于在特大风暴前的间隙及时降落了。考察队又一次得救。食品又有了,虽有16条狗严重冻伤,不得不空运回基地治疗,用新的狗替换,但总算人员平安。

  我们遇到的另一次巨大威胁来自暴风雪。当时已是1990年3月1日,早上10点左右起床时发现外边狂风吹雪,我们称之为“Whiteout”。这是南极洲的一种极坏的天气,出现这种天气时,室外一片混沌,景物全部消失,天地不分,极易造成人员丢失,甚至人身伤亡事故。而苏联和平站的雪上车却一直不能前来与我们会合。

  到了下午时分,风雪更大了,大家都停止了一切活动,留在帐篷里等待天气的好转。晚上宿营后不久突然发现事情不妙,日本人舟津圭三失踪了,再仔细回想一下,发现没见到他已经好几个小时了。顿时,一阵寒意掠过,多次的探险经验告诉我们,圭三有可能出了意外。但我们都极不愿意相信这个猜测,内心默念他的平安,希望他此时正呆在某处,只想和我们开个玩笑。谨慎起见,大家倾巢出动,用绳子把彼此相连,在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寻找圭三的下落,在茫茫雪原上呼喊着舟津圭三的名字。苏联的极地“护航”拖拉机也隆隆地驶着来回绕圈子。车灯在大风雪中闪闪发光。当时已经入夜,能见度又极低,焦急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那一晚,我们都在外面来回奔跑,整整13个小时之后,才听到舟津微弱的回答声,当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六点多了。我们朝声音方向找寻过去,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洞。挖开雪堆,大家看到了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夜的圭三,人显得很疲备,脸色苍白。但幸运的是,圭三手脚均好,没有冻伤,人也安然无恙,只是右脚两趾发白,很快也恢复正常了,此时,大家才稍稍放心。

  据圭三讲,他大约在下午5点左右外出,准备回帐篷喂狗。不料,刚走出去,暴风雪就加速,能见度立时变成了零。没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既看不到帐篷,又看不到拖拉机,他试图自救,逆风走了很远,并看到了拖拉机车印,知道自己在上风方向。但无法顺着车印追踪,因为车印很快就消失在暴风雪下。舟津看不到目标物,不能冒然行事,怎么办?这位机灵的日本人当机立断,从口袋里找出一把小钳子,开始学我挖坑的样子,在雪地里挖了一个洞,猫身钻进去,只露出一个供呼吸的孔。外面的雪花在吹,想把那个不协调的小孔堵起来;舟津在里面偏偏不信老天那一套,你堵我就挖,整整挖了一个夜晚,他才得以安然无恙。圭三讲,当时自己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关系到父母、未婚妻秋本恭江……即使再辛苦也不能放弃。

  昨天晚上测风速22~24m/s,估计最大风速达30m/s或略高。吹雪十分严重。但幸运的是气温不是很低,今日凌晨为零下7℃。如果温度一直保持在昨晚的-20℃,圭三则万分危险。当时的他只穿了一套单薄的防寒服,脚上没有穿鞋,只有两层袜子。若气温继续下降,那么雪洞就成了圭三的墓棺了。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颇有些唐僧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意味,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修成了“正果”,完成了这次6000余公里的徒步穿越,我也第一次让中国人的足迹踏过了南极的土地——一次中国人的胜利!

秦大河: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中国人(图)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

  ▉ 野外生存技巧

  1.抵御暴风雪

  在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风,最大风速7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可达到100米/秒。在3米/秒风速时,雪会被堆积起来;风速在10米/秒以上,就形成了暴风雪。所以南极的暴风雪是最可怕的敌人。不管是徒步考察、机械化车队,还是在站上,都十分危险。如果刮暴风雪时从帐篷里出来,先要把拉链关好,否则雪在一两分钟里就会灌满帐篷,然后帐篷就会被风推着走。人出帐篷要退着走,走两三步看看帐篷,如果能看见,可以继续退几步;如果发现帐篷隐约可见,目的地又无处可寻时,就必须返回帐篷,以免因迷失方向而死亡。南极考察队发生死亡的最高纪录是暴风雪造成的。1986年我在凯西站工作时,有一位气象观测人员刮暴风时出去,两个建筑物相距不过三五十米,但他再也没有回来。暴风雪停止后,人们发现他的尸体距建筑物只有10米。

  2.通过冰裂隙

  冰裂隙是冰盖在冰川运动下形成的一种裂缝。有的深几米,有的深不可测。即使在无风天气下,冰裂隙也很难发现,因为积雪会形成一个盖子,把这种可怕的裂隙掩盖起来。我们在滑行时经常感到脚下一沉,回头一看,身后会露出一个冰裂隙来。开始老觉得庆幸没掉进去,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们在通过500公里长的拉尔森冰架,跨出南极半岛,刚刚进入真正的南极腹地时,就遇到了一段150公里长的冰裂隙地区。

  在这个地区,我和杰夫·沙莫斯在前开路,滑一步,用冰镐探一下,再滑一步,好像探地雷一般。后面的队员严格地按我们的足迹前进。这样,一天只能前进15公里。我们心急如焚。

  人有滑雪板,压强比较小,可是狗就没有那么幸运。跑在最前头的狗,至少有5次掉进过冰裂隙里。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狗十分聪明,一旦有一只狗掉进裂隙,一声令下,其余的狗会自动向四面八方放射状地散开,并拉紧缰绳,等待人去救援。有一次,一只狗掉进了冰裂隙,路易斯·艾蒂安亲自下到7米深的冰缝中把那只可爱的狗救了上来。

  3.避免迷失

  在南极行动常常要“连锁行动”,防止有人走失。尤其天气极度恶劣时,在能见度为零的茫茫的风雪中,从这个帐篷走到那个帐篷,还得在身上拴上绳子。我们在穿越时,9月份的天气坏透了,整月暴风雪不停。上旬的一天,打前站的我和杰夫·沙莫斯与后面队员失去了联络。我只好集中了雪橇上的所有绳子,系成一根长长的绳索,拴在雪橇上,像驴推磨那样旋转着找。足足有2个小时,才找到同伴们。

  4.行路难

  我们在行进中经常遇到一些麻烦。遇到天气阴云,反差很小时,行进路上就会步履惟艰,尤其是在前边带路的队友,得像瞎子一样摸索前进,因而速度不可能很快,经常耽误行程。另外,冰面雪丘很多,最高大的可达90~100cm,由于反差很小,不易发现,到发现时已为时过晚,经常造成雪橇倾覆。有时一天之内会连翻好几次,甚至非要请其他人来帮助一块儿用力抬才能重新正过来。另一个问题是南极风雪不断,新雪会使部分地段冰面十分松软,使行进速度大大下降。因此滑雪技术和驾橇技术一定要过硬,否则到了南极雪原上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5.提防雪震

  发生雪震的主要原因是因降雪地区少风,雪质松软,雪层在一定深度内粒雪晶体(粒)因升华、凝结而变得粗大但较脆,当孔隙内气体的振动频率与外来的附加频率相同时,如脚步、雪橇等造成的频率,或上覆压力加大等等,较脆的粒雪破碎,使雪面大面积下沉而形成。

  雪震时的感觉如同地震,小的只感到雪面略有下沉,并伴有轻微响声。大的则感到大面积雪面下沉达20~50cm,声响巨大,低沉但响亮的轰鸣声从一个方向传到另一个方向,经常使人、狗受惊,队伍一片混乱。所以在南极行进,一举一动都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6.保护雪橇狗

  风雪交加时,人可以躲进帐篷,多加衣服,但狗却要面临很大的威胁。低温加暴风雪,是它们最不喜欢的天气。200多天的长途跋涉,肥壮的狗几乎都缩小了一圈,身上的脂肪已消耗尽,当然感到冷。杰夫为他的狗筑了雪墙,他称之为“GreatWall”(长城);圭三也仿着为个别狗筑了雪墙以避风。让·路易和维克多则将维尔的狗转移到拖拉机车避风的一侧,并保持阳光照射。不过,尽管如此,还是难免冻伤的情况出现。因为有些狗并不欣赏人们的“杰作”,他们卧在雪墙旁边,而不去后边。由于吹雪,杰夫的狗毛内结冰,有4只狗的腿被冻伤。宿营后,杰夫将他们放入拖拉机车内“烘干”。苏联的大型拖拉机车为500马力,车内带有一台约15瓦的发电机,发电时的热量可以用来取暖,使车内非常暖和。

  7.防止紫外线灼伤

  在南极的茫茫雪原上,紫外线的照射格外强烈,即使背对着阳光,脸部未直接受到照射,反射光线仍可使我们的脸部有不同程度的烧伤。常常会使皮肤肿胀发红,脱掉一层皮。因此,外出时一般要带上专用的面罩,既可防冻又可防晒,一举两得。但有时也会因人而异。譬如我。因为我带上面罩会导致皮肤上起疹子,所以不得不仍掉面罩,改涂防紫外线的油膏。但效果不是很好,而且不防冻。

  8.关于狗拉雪橇

  在南极,狗橇是一种极普遍的交通工具,和我们中国的自行车地位差不多。而关于狗撬的门道也不少。那里的狗多为北极狗,有很多是爱斯基摩狗和狼的杂交后代,当它们昂头长鸣时,其形态、声音都和狼相似。怎样辨别一只狗好与不好呢?一只极地雪橇用的好狗,要四肢长而粗壮,脚掌宽大且结实,前胸高挺而宽阔,当然个头儿也不能小。只有这样的狗,才有可能在深深的雪地里拉动雪橇。

  拉雪橇的狗通常分为领头的狗和一般拉橇狗。前者排在最前边,或单个,或一双,其体格不一定大,关键在于灵活与否!要能听懂驭手的口令,使驾驭者得心应手。其余的狗均为一般拉橇狗,而最后边的一对狗,则要求体格高大有力,能出力气才行。当驭手一声口令后,全体狗成双成对地一齐用力,将主绳拉动,即可使雪橇滑动。要注意的是,当每次狗听从指令并完成任务后,应当不断表扬、夸奖,他们能听懂的。通常是“XX,好狗”,“很好”,等等。驾驭者一定要精力集中,因为每只狗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他们在注意听指挥、听口令,如果有两个人在后边谈话,发出近似口令的声音,会干扰它们的行动。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驯狗一般用英语进行,它们是听不懂中国话的!

  █ 什么是必须带的

  徒步穿越南极时,我们每人要把装备分为四份,一份随人走,其余三份由补给飞机送到三个拟定的补给点。兹记录如下:

  线衣(长袖)、线裤(长)、灰色线单手套、灰色单尼龙袜、折叠软椅子、风镜、泡沫塑料睡垫、头顶电灯(直镜)、过裂隙用安全腰带、红色头套、眼镜腿固定带、面罩(黑色)、  黑色高一特克斯袜子(长)、黑色石头河牌高一特克斯袜子(短)、指南针(南半球专用)、  高一特克斯五指手套(厚)、四指合一大单手套(有内套、大皮手套,红、白、豆沙色单手套(五指分开)、马克勒套鞋(附塑料鞋垫)、毛线手套、毛线袜子(石头河牌)、滑雪橇板上的塑料鞋、马克勒鞋垫、黑色橡胶布、牙刷、钢卷尺、牙线(线卷、盒装)、牙线(塑料袋装)、衬裤、白线手套(中国产线手套)、黑色圆珠笔、白色细尼龙线120英尺、黄色细尼龙线(1小把)、塑料瓶(1000ml)、防紫外线护脸膏(管装)、毡袜子(1号,蓝色,长)、毡袜子(2号,蓝色,短)、小食品、毡袜子(2号,绿色,长)、毡袜子(2号,绿色,短),防寒外套(厚)、防寒神(厚)、头巾、贝雷帽、帐篷内用便帽、前拉锁上衣、外套、l号裤、2号裤、头套、风衣、l号风衣、2号风衣、1号风裤、2号风裤、边衣裤、高一特克斯帽、睡袋、马克勒套鞋。 (整理/雷永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