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古籍文献保护前路漫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7:25 中国青年报

  “民族宫水淹事件”引发热议 专家呼吁忧患意识亟待加强

  实习生 张昊华

  11月15日,位于京城的民族文化宫附近一条热力管道爆裂,文化宫地下图书馆、博物馆及剧院供电室被热水浸泡,大量珍贵文献被浸泡或受潮。这是民族文化宫自1959年建成
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

  据了解,受损的20多万册珍贵文献,堪称图书馆镇馆之宝,包括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木刻《大藏经》和一些线装书等国宝级文献。此外,供电设备和贵重的舞台技术设备、音响等都坏了,支配舞台升降的电机被水浸泡后也基本报废。同时,剧院最近20天之内的演出也只能宣布取消。

  为了抢救珍贵的文献、孤本,国家图书馆派出了善本特藏部的部分专家,全力帮助民族文化宫,提供技术上一些问题的咨询。截至发稿时,抢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据参与此次抢救工作的国图善本特藏部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张平介绍,木刻《大藏经》损坏较为严重,以朱砂为墨迹材料的书页有不少已经出现了“跑色”的现象,包裹经书的布在热水的浸泡下也有掉色发生,甚至染到了书页上,另外水中的一些杂质也在书页上留下了痕迹。不仅如此,那些并未受热水浸泡的文献在热气的熏蒸下变形现象也十分严重,以后仍需要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展平。

  张平说:“我们建议尽快将受损文献放入冷库中保存,这样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生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突然烘干使纸张变脆易坏。但这只是应急措施,进一步修复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他表示,这次的水淹事件给这些珍贵文献带来的损害是很难完全修复的,纸张寿命势必将大受影响。

  “过段时间需要用清水清洗这些受损文献,这样才能比较彻底地祛除污物。理论上应该用

纯净水来洗,但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张平说,“根据以前的经验,用清水不会造成字迹模糊,有些材料本身不怕水。”

  尽管民族文化宫正在全力抢救受损文献,但是,此次事件引发的关于我国古籍文献保存的现状及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有媒体在报道中称,根据有关规定,国家一级馆藏文物应当设专库、专柜保管,文物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震等措施,要求温度、湿度合适。民族文化宫的这些珍贵文献一直保存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但专库、专柜保管似乎没有实现。

  对此说法,连日来一直参与受损文献抢救工作的国图善本特藏部图保组组长周崇润表示,“理论上是应该这样,但是行政上好像并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周崇润说,“近些年,国外在所谓的‘防灾预案’方面先行一步,去年国图也制定了相关的防灾预案,但是还没有正式实施。国图在1987年建馆的时候,在设计上对防灾就有一定的考虑,比如避免一些管道在重点书库穿过,在书库中安装感应探头等。”

  据周组长介绍,现在感应探头分为感温、感烟等很多种,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这些东西都老化了,所以2002至2003年,国图把这些探头全部更新了,现在,类似的工作正在逐步完善。

  “技术不一样,保存文献不一样,图书馆的建筑规范和设计就会不一样。另外,这些保护措施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有些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财政对图书馆的支出逐年增加,保护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张平说,“民族文化宫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当时的十大建筑之一,比国图早建了近30年,设计和设施上的考虑肯定不能与国图相比。”

  前年,国图在建立敦煌遗书专藏库时,就为文献专门定制了楠木和樟木的书柜和书盒。张平表示,之所以要用楠木就是因为它不易腐蚀、变形,纹理美观、色调沉稳符合古籍的审美;樟木还可以起到防蛀虫的作用。用书盒和书柜来保存文献,就能有效地避免搬运和自然光对古籍的损害。他说:“我们平时家里的书边泛黄就是受了‘光合作用’。”

  有人把此次水淹事件造成损失的原因归结为不应该把这些珍贵的文献保存在地下,原因是地势低的地方容易进水。更有人质疑:为什么民族文化宫不把这些珍贵的东西保存在地上?而要把地上建一些如电影院之类的娱乐场所?

  “实际上,关于文献保存在地上还是地下的问题,业内的专家一直存在争论。”周崇润说,“但是,我个人是赞成要把珍贵文献保存在地下。之所以把古籍文献保存在地下,主要是出于安全和技术上的考虑。从安全上来说,放在地下,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不容易受到影响,因为火是向上蹿的;另外,地下没有门窗,只有进出通道,也让光和外界杂质不容易进来破坏纸张,且易于防盗。从技术上来说,珍贵藏品必须保存在特定条件下,恒温恒湿。如果是在地上,空调的能源耗费会更多,而保存在地下就可以节约成本。”对于国图现行文献保护措施,他表示“仍有和我们要求不合适的地方”。

  对于究竟是保存在地上还是地下更好,张平和周崇润观点不同。张平认为,保存也是要因地制宜,比如,南方某些地方就要考虑夏季洪水泛滥的问题,如

福建龙泉寺就曾因洪水到来而毁坏了大量经书。古籍保存的选址必须考虑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即使有千万分之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要尽量避免,我们的规划部门必须有这个意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