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内蒙集宁路古城毁灭之谜:消逝于战火之中?(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15:10 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供稿

  第三集

  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的热闹集市,它货源充足、物品丰富,身处于这里的大户人家竟有能力获得遍及全国的珍贵商品。然而,所有的喧嚣与财富猛然消逝,它们被无声无息地掩埋地底。今天的人们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掘出这些宝藏,才开始了无穷的惊讶与疑惑——这些财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风云?是怎样翻天覆地的变故,才可能将这
一切彻底摧毁、湮灭,让它们像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尸骨被收藏起来等待鉴定

  2004年,集宁路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前面的工作中,考古队挖到了不计其数的尸骨。所有尸骨全被运到工作站集中放置。

  考古队仍然对它们抱有希望,这毕竟是集宁路古城最后的见证,不管那个灭亡故事的确是在战火硝烟中落下帷幕,还是伴随着其他的什么枝节,在缺乏更多线索的情况下,这些尸骨显然是重要的证物。

  全城图纸出炉

  2004年初夏,陈永志铺开了集宁路考古工作中最大的一张图纸,是时候记录古城的全貌了。

  为了配合陈永志记录集宁路全貌的工作,考古队开始了又一轮的探方工作,他们必须把城内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探测清楚,这是搞清整个城市结构的关键一步。

  乔金贵在凭借目测寻找古城道路,眼前的玉米地在旁人看来并没有奇怪之处,而他却能从中看出古道的所在。这一溜玉米苗相比之下长得稍低一些,其下,正是集宁路故道,因为道路夯层密实,庄稼自然难以生长旺盛。

  寻找两条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部位,是一种快速找出道路网络的办法。当这些交叉点一个个出现在图纸上,道路结构就一目了然了,一个元代古城完整的城市结构图也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城市布局,道路密集,并且四通八达,交通显然非常顺畅;城中各区域分工明确;而各处房舍的结构也相当合理,排水设施以及供暖设施都十分完备,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城市。

  与此同时,在集宁路上已经出土了相当多的瓷器,而这些瓷器,竟然成为研究集宁路城市功能的最好资料。陈永志发现,在许多瓷器底部都有墨书。2003年发现的那所大户人家,经过墨书辨认,竟然是一个大型药铺。在一些枢府釉碗底的部分,它写着字体非常大的一个药字。还有一个碗底上,干脆用墨书写有“王宅药铺”这4个字。

  在当时的集宁路,人们显然大都有在瓷器底部书写,标明所属的习惯。

  除了从瓷器墨书上发现药铺,还有煎饼铺、仁和馆等等字样。其中还有太和馆,属于一种民间组织或者是官府类的组织,还有桂春馆,显然是类似于妓院之类的一种机构。还有寺庙,太和寺,或者是悉尼院。这些各行当的书写者无法预料到,自己的随笔一书,竟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集宁路古城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它不单单是用于商品交换,还有一套完整的商品,交换的行政结构,或者是这种功能,它有相应的一些比较完备的配套设施,或者是附属设施。

  眼前的集宁路古城,显然是经过古人长期建设而来的、结构合理、居住条件优越的城市。这里曾经一派富庶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云集于此,丰富的商品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与输出。这里的富人们享受着从全国各地运送而来的珍贵物资,各种各样的馆舍与设施在城中星罗棋布。难以想象,如此成熟而完备的一座城池,在生活物资并不十分丰富的古代社会,怎么会遭到彻底的废弃呢?即便有毁灭性战争在这里爆发,后来的人为什么竟没有兴趣回到这里重新生活,而任由它被历史的风沙淹没至今呢?

  尸骨上找不到线索

  尽管自己并非研究古人骨骼方面的专家,陈永志还是决定亲自研究发掘的尸骨。

  尸骨数量相当庞大,陈永志一连好几个晚上掩门闭户地悄悄研究,却始终毫无头绪,每一块骨骼都保持着缄默。单靠观察和触摸,要找到其中更多的秘密和线索,似乎根本没有可能。

  陈永志:我们对这些个敛葬的尸体的骨骼进行一些分类,还有系统的分析,但是呢,由于我们都是搞考古发掘出身,属于专业的考古发掘人员,不是专门搞体殖人类学或者是进行专门的尸骨研究工作的,所以说对这些尸骨上面究竟留有什么样的痕迹,对它做出怎么样的结论,这个最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

  这些重要的证物只好被放弃了。集宁路的毁城之谜,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而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疑惑重重。陈永志感到有些茫然,除却眼前的尸骨之外,还能从哪里入手寻找答案呢?

  铜钱说明的重大问题——当时的集宁路可能已在元朝灭亡边缘

  考古工地上,一处特殊的掘坑正在清理当中。许多用于炼铜的小型坩埚出土了,老技工无意中还清理出来一枚布满铜绿的钱币,考古人员判断,这里很可能是一个铸造铜钱的作坊。

  铜钱,也是这次出土数量庞大的文物之一。在一个商贸中心城市发现大量铜钱,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然而,当陈永志对出土的铜钱进行清理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弄得一头雾水。

  陈永志:这些铜钱通过我们的整理发现,发现绝大部分是宋代的铜钱,其中有少量的五代时期的铜钱,还有金代的铜钱,甚至前列朝的铜钱也有,你比如说是有汉代的五铢钱,还有王莽时期的货泉,还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元钱只发现了很少一部分。

  而这些钱币,大量发现于窖藏之中,很显然,当年准备逃亡的人们,是把这些钱币当作和瓷器一样具有价值的物品进行埋藏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不同朝代的钱币,在当时的集宁路,全部都在用于流通。

  陈永志隐隐感到,从这里,也许可以找到将毁城之谜继续推理下去的线索。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在集宁路上的元代人,为什么要使用前朝货币呢?

  对于早已熟知元史的陈永志来说,他很容易就从这个问题联想到了元朝的货币政策。元朝政府大量的发行纸币,而不鼓励铸造或者是发行铜币。

  而在集宁路,则根本没有发现一星半点的元代纸币。事实上,在陈永志对集宁路的地理位置做过研究之后,他发现,集宁路人的确很少需要使用纸币。

  经过对元代地图的研究,陈永志认为,在元代,一个统治者极度重视对外贸易的朝代,当时的中国不仅充分利用了海上运输,也极有可能从北部,开辟了一条通往西方的草原丝绸之路。

  陈永志:中原大量的商品,由集宁路净州路或者是德宁路输向漠北哈拉和林地区,再由哈拉河林地区,通过它西部的,你比如说澄海、千千州等一些城市,直接向西方输出一些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集宁路显然是作为一个商贸的中转站的角色来出现的。

  如此看来,当年在集宁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的,很可能包括大量来自域外的西方商人,而这些商人又怎么可能买元朝纸币的帐呢?西方商人只能用金、银或者铜。

  这就为集宁路上出土的大量铜钱找到了解释。在当时的集宁路上,商人们似乎遵循着一套自成一体的交换规则,他们自觉地摒弃了元代的纸币,而想方设法地利用起了铜钱,不管这些铜钱来源于何处,出自何时。

  而出土的这些数量不菲的坩埚,似乎又为这样的解释加上了一个注脚。集宁路上的商人们使用铜钱似乎已经达到一种完全不拘小节的地步,他们甚至大量私自铸造铜币,使用的就是这样的坩埚。

  从出土的铜钱中,能够轻易发现大量做工非常粗糙的钱币,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集宁路上,私铸钱币粗制滥造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眼前的景象,不禁让陈永志猛然有所醒悟,混乱的经济政策,导致严重的民生凋敝与社会动荡,正是整个元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难道,此时的集宁路,已经处于行将没落的元朝末期了吗?

  瓮城说明这里发生的只可能是改朝换代的战争

  此时,挖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了古城外围。考古技工乔金贵正在对西城门做绘图记录,在完全清理之后他们发现,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出现的西门瓮城,居然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这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集宁路,已经不需要做军事防御。而从当时的历史分析,在元代,集宁路已经位于国家的腹地,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对外防御。

  这样的推理,让陈永志终于茅塞顿开。

  陈永志:所以假如说,如果一旦有战争的痕迹,在集宁路古城地区有战争的痕迹,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次非常大的战争,或许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

  是明军的灭元之战?

  事实似乎已经非常清晰了,发生于元代的改朝换代之战,当然就是明朝军队的灭元之战。

  在《元史》上,陈永志找到了明军北伐的路线。然而,正和他的记忆一样,史书所记载的明军北伐路途中,并没有提到集宁路,这也是熟知元史的陈永志之前一直没有将这次北伐之战与集宁路的湮灭联系起来的原因。

  此时的陈永志并不打算简单理解这段记载,他认为,古籍记载往往言简意赅,这段简略的文字背后,显然还存在着推想的空间。

  陈永志:明朝著名的将领常玉春和徐达,他们率领的中路军曾经打到过大同,从大同直接北上,这个史书记载的是很明确的,集宁路古城离大同是很近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它又是一个的商贸重镇,那么徐达、常玉春打到(大同)之后,不可能不打集宁路。

  这场战争以明军的胜利告终,从此天下改称大明,元朝覆灭,往北撤退,蒙古人在北方建立北元政府,开始了和明朝长达二百多年的拉锯战争。

  此时,过去的元上都被明朝政府当做了防御北元的重要卫所,而位于元上都南面的集宁路,尽管曾经一度繁荣,在这时却被视为毫无价值。它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原有的商业贸易功能则更加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这个城市在被元朝政府无奈抛弃之后,随即被明朝政府永远地废弃了。

  还有疑惑之处——可能还有一场战争

  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完满的结论,它把集宁路由盛转衰,最后完全败落以至于被历史遗忘的来龙去脉解释得清清楚楚,然而陈永志却仍然在思索。三年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许多细节都仍然疑点重重。最大的一个疑点是陈永志从全城图上发现的。

  全城图的东部是考古队最先挖掘的区域,当时他们曾经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文化层很浅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里,古人生活的痕迹很少。而到了如今,图纸上出现了一些标识,那是考古队挖掘出土的多处乱葬坑。

  疑点出现了,如果明军北伐经过集宁路之后,城市从此毁弃,那么,这些明显被人掩埋的乱葬坑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乱葬坑所处位置来看,掩埋者显然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他们选择了城东这样一个生活区之外的区域,埋葬这些散乱的尸骨。这样的迹象表明,埋葬战后尸体的人们,应该还在集宁路上继续生活过。

  而大量奇怪的窖藏似乎也能说明这一点,很多明显藏匿物品的大瓮被空空地留在地底,却在离它很近的地方埋着盛满物件的小罐。

  陈永志:那就说在这个窖藏埋藏之后,战争过后,回来的人们发现这地方有窖藏,回头把这个窖藏里面的贵重物品拿走,他不知道这个缸体的外侧还有东西。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明,战争之后,人们曾经回到集宁路,而且在这里继续生活过。难道,明朝建立之后,集宁路还曾被重新起用过吗?

  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并没有经过埋葬的战后尸体又怎么解释呢?

  从墨书中的发现——红巾军起义的结果

  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在史书上,陈永志没有找到任何字眼,能够说明发生在集宁路上的另外一场战争。事实上,在陈永志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关于集宁路之战的任何史料记载。明军的灭元之战经过推想才得以浮出水面,然而,另外的那场战争,又能从何推想呢?

  在书堆中徘徊了数日之后,陈永志突然又一次察看起那些瓷器底部的墨书来。他在之前就曾经发现,在一些瓷器底部的墨书上记载了年号,当时他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年号的更多用途,如今他突然想到,从集宁路人自己的记载中,也许可以找到关于另外那场战争发生时段的线索。

  当陈永志查找完所有写有年号的瓷器,果然,又一个推想产生了。

  陈永志:集宁路古城所有的瓷器当中,它这个写有年号的瓷片,就没有一件是晚于后至元这个时间段的,那么也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后至元的年间,集宁路古城的瓷器供应已经是中断了,那么后至元和什么年代相衔接呢?后元正好是和至正年间相衔接。那么至正11年,也就是1351年,正好是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开始年代。

  陈永志有些激动,如果发生在集宁路的另一场战争真的是红巾军起义之战,那么一切就都能得到解释。

  在一本由元代人所写的札记《至正直记》里,陈永志终于找到了印证。

  陈永志:这里面就明确说了,说是红巾军攻占了元上都之后,已经控制了元上都周围近千里的范围,……现在这个集宁路和元上都将近是个500公里左右的范围,所以说它也应当在红巾军的控制范围之内。

  集宁路湮灭之谜终解

  公元1351年,直接针对元朝政府的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从集宁路横扫而过,无从考证,他们是否也曾风闻集宁路的富庶,而在这里实行过劫掠。然而,这场战事并没有成为改朝换代的战争,它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战争之后,居民们陆续返回集宁路,他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

  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别人在战前掩埋的财物。一切重新回到了轨道。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年,十年之后,风雨飘摇的时节再次到来,居民们又听到了战火的消息。

  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坚信着,自己还能回到这里重建家园。于是他们尽可能地埋葬着那些无法带走的财物,等待战争过后再次取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些东西。因为,迫使他们再次离乡背井的,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明朝开始了。

  明朝政府和逃离北方的北元政府进行拉锯战期间,集宁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军作为军事防御基地镇守着,没有人知道集宁路的存在。

  二百多年以后,明朝开始采取以守为攻策略,把北边防守卫所全部撤到关内,集宁路从此成为明朝

长城外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无论汉人还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没有来到这里的可能。

  集宁路上的人们,早已不知逃离到了何方,而经历战火遗留下来的一切,逐渐被野草覆盖,一个城池,从此消逝!

  字幕:集宁路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继续,关于集宁路的历史,也许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